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设计(通用16篇)

时间:| 作者:影墨

三年级教案是为了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而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如果你想了解三年级教案的编写方式和要点,不妨先看看以下这些实例。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一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生说一说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三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练习课(4)。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四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两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会统计功能。

3、提供丰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简单数据分析。

预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8页,例1。

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据尝试设计统计图?说一说你设计的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3、说一说横向统计图和纵向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练习十第一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二、重点点拨。

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三、巩固练习。

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3)、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4)、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5)、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4、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五、课堂总结。

1、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后反思:其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之前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备教材、备学生要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或将单纯的数学问题设置成具体的生活情景问题,并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如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的头脑,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它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一堂课两堂课就能完成的。

第二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二)。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预习内容:《简单数据分析(二)》。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9页例2。

想一想:1、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尝试绘制统计图?

3、说一说纵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几个单位?

做一做:完成练习十第3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重点点拨:

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4、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2)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3)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2)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3)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4)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他们创设问题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设计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炼,更富有激励性,提问更有针对性,我想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p42--43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平均数(一)》。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42页,例1。

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什么是平均数?

3、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平均数?

做一做:根据你的调查数据,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理解平均数。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2、反馈例一。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48+29=。

230+540=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七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篇八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xxx。

2、xxx。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47+39=220+630=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习。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第四单元:年、月、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什么) 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24时计时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的计算。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24时计时法的应用。

教学关键: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24时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题。

让学生看课本52页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1:00表示几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计时法。(板书:24时计时法)。

二、用24时表示时间。

1、我们的钟面时针一周要几小时?那一天要转几周?

2、那一天一共有几个小时呢?(24)。

3、所以我们把从0到24时的计时方法叫做24时计时法。

4、用24时表示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早上从1时到12时就用1--12时来表示。

但时从中午12时开始,下午1时我们用24时计时法又该怎么表示呢?

同学们讨论一下?

5、那下午2时用24时计时法又怎么表示呢?

6、小结方法:

同学们怎么样很快的知道我们通常习惯的表示时间的方式,改成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

下午以后的时间只要用12加上我们通常说的几时就可以得到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

比如:晚上9时就用12+9=21所以就时21时。

三、习简单的时间计算。

1、教学例三。

2、学生讨论。

3、汇报:你是怎么计算的?

4、师生共同总结:1、统一时间表示法。

2、用图表示。

3、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时间,只要到达时刻减去发车时刻,就是经过时间。

四、练习:

1、抢答比赛:老师说时间学生说24时计时法表示。

2、完成课本p53页做一做。

3、完成练习13的第一题。

4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24时表示法,并能准确的计算出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时间计算。

一、复习。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4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

晚上10时是()时深夜12时是()时。

2、13时是下午()时17时是下午()时。

21时是晚上()时14时是下午()时。

3、连线。

18:0623:385:0013:00。

下午6:06晚上2:00下午5:00早上5:00。

4、和平街新设一个邮筒,需要在邮筒上标出3次信,早上8时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消失取一次信,请你标出每次取信的时间。

5、春雷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6、看图填空(图在课本55页)。

春风饭店晚上的营业时间是从下午到晚上。

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洋洋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

8、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5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课制作年历。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

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6第六课时。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测试题。

班姓名等级家长签字。

一、下面是叮当书店今年一月售书情况统计表。(25分)。

种类科普文艺侦探卡通。

册数500500100700。

请你将右边的统计图补充完整。

1、你认为书店老板应该多进一些什么书?为什么?

二、把统计图补充完整(35分)。

4种电脑价格统计图。

姓名张平刘玲孙伟于兰。

体重/千克26323032。

(1)b种电脑比c种电脑贵多少元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并解决。

三、4人小组的体重如下表(10分)。

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四、看图回答问题(30分)。

(1)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2

的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十二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后,重点去仔细品读情景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保证按时交货”“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初步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个人补充意见年级三年级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课教师第二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教案设计 篇十三

一、知识技能: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

1、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重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

3、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

1、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四、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教材说明:

首先教材能突出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进行教学。如教学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都选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提出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注重相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让学生设计周末一天的安排等。其次教材在编写时,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有关时间的知识。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古人记时的方法,介绍在同一时刻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常识。同时,在时间活动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课时安排:5课时。

24时记时法(5-1)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

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3.在参与认识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4.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欣赏《天线宝宝》片段。

瞧,是谁来了?

3、揭题:大家说的晚上8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而播音员阿姨说的20时用的是24时记时法,其实啊这是同一时刻的两种计时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研究24时记时法。(出示:24时记时法)。

二、操作演示,深化认识。

1、提问:关于24时计时法你了解多少呢?

2、认识0时到12时。

(1)我们把晚上12时看作是一天的开始,用24时记时法表示也就是0时。那时你在干什么呢?(睡觉)。

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2)(时针转动,时针转到6:起床了)起床了!现在是什么时间了?(6时、上午6时)。

上午6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6时。

上午7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时。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上午或者下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上午或者下午。)。

在这12个小时中,除了起床、上学,你还有可能做哪些事呢?

3、认识13时到24时。

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请电脑告诉我们吧。(下午1时就是13时)13时,你是怎样想到的呢?可以用数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2+1=13更加方便。

(2)(时针继续转动)抢答,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是怎么想的?(选择几个:)。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下午或者晚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下午或者晚上,而且要把钟面上的时刻加上12。

三、巩固练习,发展延伸。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1、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从0时到24时就代表一天,在一天当中可以做很多事,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吧。

2、出示四副图,让学生依次汇报:你会用24时记时法来说一说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大家向她一样珍惜时间,做守时的小主人。好吗?

3、提问:了解了一天的安排,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隐去两副,剩上学图和睡觉图。

同样是时针指着9,分针指着12,为什么一个是9时,另一个却是24时?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因为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4、资料展示。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24时记时法,那么哪些地方是用它来记时的呢?大家在课前已收集了一些,愿意和大家共享吗?(学生书面或者网络资料汇报)。

提问:除了同学们介绍的那些,还有这些(出示:营业牌、通行标志、火车票)你能用24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分别读一读吗?学生读。

师: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后记:

简单的时间计算(5-2)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时间的算法,能根据具体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究方法。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教师选择一些板书。

基本分两类,一类是整时段时间计算,这一类计算比较简单。另一类是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着重教学第二类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说说计算思路,师生共同分析。

如“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学生可能想到读的算法有:。

(2)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钟,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钟,10+30=4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做“想想做做”第1题到第5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做完后交流。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学习“你知道吗?”

教学后记:

周末一天的安排(活动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在制作时间安排表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时怎样度过的,和大家说说好吗?

指名回答。看来同学们周末的生活还真是丰富多彩呀!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好吗?(板书课题:周末一天的安排)。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引导学生研究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出示挂图“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引导学生观察。

问:你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讨论。再交流。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

(2)小华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

(3)小华购书用了多少时间?

(4)小华参观动物园用了多少时间?

(5)小华制作航模用了多少时间?

在班上交流解答方法和结果。问: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安排,你有什么收获?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安排表。设计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再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更合理,更有意义。选择一些贴在黑板上展览。

谈话: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评一评,谁的时间安排表安排得最合理、最科学?

三、总结评价。

学习“你知道吗?”通过刚才得认真学习,同学们都给自己周末一天做了详细的安排,希望今后你能把你的周末安排得更丰富、更科学、更合理,周末过得更愉快、更充实。

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单元教案 篇十四

1、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篇十五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第四单元:年、月、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什么) 篇十六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使学生学会制人选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引起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

(二)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及制作的一般步骤。

1.教学统计表时,启发学生在原来的统计表中增加一栏内容(百分数)就可以看出统计表中有关数量间的百分比关系。

2.教学统计图时,应比较详细地介绍制作的一般步骤,边讲解边制作。教学例2时,应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

3.注意指导学生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案。

1、统计表。

第一课时。

课题: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含有百分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会计算合计中的百分数;进定步学会制复式统计表。

2.加深对百分数在统计中的作用的理解,能运用百分数说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绘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

说说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2.新授。

(1)导入新授。

我们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

东山村村办企业收入统计表3月制。

全村总收入其中村办企业收藏。

合计。

750万420万。

875万542.5万。

1800万1449万。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回答:

1)每年全村总收入和其中村办企业收各是多少?

2)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个年度中村办企业中村办企业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做?(先讨论,再回答)。

(3)教师说明:只要在这个统计表中再增加一栏,依次填上每年村办企业收入占体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就可以了。教师边讲边在原统计表在右边增加一栏,就成为例1的第二个统计表了。(见教材页)。

(4)要求学生自己完成第二个统计表,并提问:

1)1992年全村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万元?

2)1992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万元?

3)1992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1年增加多少万元?

4)1992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几?

(5)强调。

1)计算百分数时,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

2)合计这一行的百分数要用三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三年总收入的百分比。

(6)新授小结。

在填写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时,先看清表中的要求,想好怎样计算问题的百分数,然后再填。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52页“做一做”

4.全课总结。

提问学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内容?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统计表的练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项目。

件数。

季度计划产量实际产量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第一季度8000125%。

第二季度12000120%。

第三季度100012500。

第四季度18200140%。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合计男生女生各年级女生占男姓人数的百分数。

总计280。

低年级9047。

中年级8036。

高年级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