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口号标语 > 服务口号 >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及反思(通用20篇)

时间:| 作者:GZ才子

通过编写小学教案,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下是一些小学教师编写的创新教案,让我们共同探索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是要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是要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

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

我在“初读,整体感知”和“再读,重点感悟”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接着通过孩子的感情朗读、教师点拨使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在“三读,自主探究”这一主要块面上,通过“说、读、讲、演”的方法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

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小学课文《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三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四

学习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谈到了很多。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半截蜡烛......

小学五年级语文《半截蜡烛》优选备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密”“绝妙”。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密”“绝妙”。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半截蜡烛》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篇七

点燃蜡烛时,先点燃的是蜡烛的烛芯,当火焰的热量温度大约60℃时,固体的蜡就会熔化成液体。在蜡烛火焰的底下,储存着液态的蜡。液态的蜡,会沿着蜡烛芯绒爬上来,再被火加热变成气体。最靠近蜡烛芯的是刚变成气体的蜡。如果吹熄烛火,可以看到烛芯上面有一缕“白烟”上升。这就是没有燃烧的气态的蜡,如果立即去点燃这缕“白烟”,火焰会迅速窜回烛芯,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

蜡白液体状态变成气体状态,是烛芯的作用。在装有煤油的瓶子里,放进一根纱线(蜡烛芯),在纱线的上端点上火,同样可以持续燃烧。跑到纱线上去的煤油,被火焰加热成气体而燃烧了起来。就这样,纱线起着输送液体,把液体变成气体,使燃烧继续下去的作用。只要能使液体的蜡爬上来,即使芯不是纱线做的,蜡烛也能燃烧。几根金属丝掺合起来,在金属芯的上端点火,预先涂在金属丝上的蜡就会燃烧起来。燃烧产生的热,同样能使下面的`蜡熔化变成液体爬上来,所以蜡烛也能继续燃烧。与纱线相比,金属丝传热快,所以随着蜡烛的燃烧,芯周围的蜡很快熔化,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坑。

蜡和煤油等液体为什么能爬到芯上来呢?可以做一个实验,把玻璃管立在水中,水就能在管子里升上来,管子越细,水上升的位置就越高,这就是毛细现象。变成液体的蜡,和水一样,通过蜡烛芯线中的缝隙爬上来。

同学们,了解了蜡烛燃烧的原理,你一定觉得十分有趣!其实,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实践,定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用默写词语的方法开启了精读之旅。学生默写了“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四个词语,在出现错误的同学订正完毕后。我让学生用上这四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不仅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把握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把装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到了半截蜡烛内。”在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后,我接着过渡: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来到屋里,点燃了半截蜡烛,你们说说,有了怎样的隐患?课件出示,全班交流第三段中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以此句为依托,引入到惊心动魄的下文中学习。

为了端走蜡烛,挽救情报站,描写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的沉着机智勇敢的句子,无疑是品读的重点。教学中,我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注意到了母亲的动作“轻轻”,杰克的“慢慢地站起来、从容地、默默地坐待着”,杰奎琳的“娇声、镇定地”等词语,体会三人虽然在危机关头,但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品质。把握住了这些语句,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中心主旨。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半截蜡烛教学......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定稿) 篇九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优秀11篇 篇十

一、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朗读字词:烛芯摇曳厄运伯诺德杰奎琳。

(半截蜡烛说明蜡烛是燃烧过的,且又摆在显眼的桌上,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4、为了保护情报,诺德夫人一家不计任何代价。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看看诺德夫人一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是如何与敌人展开周旋,最终取得胜利的。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三个德军闯了进来,把放在显眼位置的蜡烛点燃了。)。

2、这场危机化解了吗?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暂时化解了)。

3、讨论“危机过去了。”

a“亮”b“这盏灯”c“瞧”d“先生们”

小结:虽然你们的语气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伯诺德夫人的想法。

(巧妙地吹灭蜡烛,不让德军怀疑。保住这半截蜡烛)。

(2)追问:此时此刻,能让这蜡烛燃烧下去吗?为什么?这蜡烛就是什么?

(机关、炸弹)。

(3)再仔细朗读这段话,看看还有哪些词语能读出伯诺德夫人的镇静,机智?

“脸色苍白”(孩子十分害怕紧张,为了保护孩子,让孩子镇定下来,必须镇定)。

“急忙”(快,蜡烛短必须抓紧时间,也说明反应迅速,应对及时)。

“轻轻”(沉下心来,不能让德军怀疑)。

(4)短短的一句话,让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伯诺德夫人呢?

(机智、勇敢、果断、镇定、临危不惧、爱国……)。

4、讨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文字)。

7、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第五节。

1、教师导读: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德军很快又把蜡烛点燃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听了老师刚才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什么呢?结合语言文字具体说一说。

(情势的危急、杰克的镇静机智)抓住重点词句练习朗读。

(1)体会情势的危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厉声喝道”“厄运”“斗争的最后时刻”“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体会杰克的镇静机智:

“慢慢地站起来”(试探着,尽量不引起德军的怀疑。)。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从容”“生了火”“默默”“坐待着”

(虽然此刻再去搬柴已无济于事了,但为了不让德军怀疑,杰克只能这么做了。)。

追问:他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他会想什么呢?

(想对策、等待奇迹出现、准备于敌人斗争……)。

3、此时此刻,空气似乎凝结了一般,而我们简直不能呼吸,快要窒息了一般!就在杰克即将化解危机的时刻,又被德军阻止了。危机仍然没有解除啊!

4、朗读第五节。

四、精读第六节。

1、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情报被德军发现了吗?指名朗读第六节。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第六节大意。

(杰奎琳借口上楼睡觉,巧妙地转移了蜡烛,保住了情报。)。

3、杰奎琳是怎么对德国人说的?什么是“娇声”?为什么用“娇声”的语气?

4、杰奎琳除了说话很镇定,还从哪里能体会她的镇定?(“道过晚安”)。

5、她刚才还吓得脸色苍白,这会为什么又这么快变得“镇定”了?

(妈妈和哥哥给她勇气,树立了榜样……)。

6、分角色朗读6、7小节。

五、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她竟然镇定机智地躲过一劫,化解了危机,既保住了情报,又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战胜了德军。

思考:难道仅仅是小姑娘一人之功吗?

(应该是全家人的功劳,妈妈的勇敢影响了儿女,使他们也变得更加坚强镇定。还为保住情报争取了时间。当哥哥的计划失败时,没有露出丝毫蛛丝马迹,也更增添了德军的信任度。……)。

总结:诺德夫人一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与敌人展开了激烈而紧张的周旋,最终不仅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啊。

六、作业设计(出示)。

根据课文的内容改编成剧本。

板书设计:

23半截蜡烛。

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

(相关成语)。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化险为夷如释重负。

胆战心惊心慌意乱穷凶极恶如狼似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范文 篇十一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检查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听写:厄运熄灭摇曳遭遇一诺千金。

3、请学生看着屏幕进行校对。指导“厄”的写法。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梳理故事的情节,指导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看来,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点评】教师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导向和催化作用。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第二次的齐读,就会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三)导学引路。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

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点评】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这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2、布置作业:(选做题)。

(1)片段练习——。

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五篇格式 篇十二

反思第三组略读《半截蜡烛》,有如下收获: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样教?虽然同科头教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我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头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主角演一演;还能够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我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主角,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终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可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小学语文5年下《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主线引导,点线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聊天谈话,蓄势。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默读课文学习。

2)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板书设计:

母亲智慧沉着。

二战期间大儿子从容懂事。

小女儿机智镇定。

教学反思: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小学语文5年下《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险的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增进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精彩的战斗过程.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

1、学习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跟德军周旋的。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自学导航:(10分钟)。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练习:

1、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

2、想想大儿子杰克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人物的特点。

3、找出小女儿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的句子,想想从中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四、交流探讨(15分钟)。

1、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出示句子:(1)“伯诺德夫人知道……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指名读,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伯诺德夫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点出重点词指名读。

出示句子(2)“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把蜡烛吹熄。”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临危不惧)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2、引读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为什么?

出示句子:(3)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大儿子杰克的机智)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

出示句子: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出示句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指名学生通过朗读把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第六自然段,同桌练练。

5、评价“娇声”(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练习:(6分钟)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

六、小结:(1分钟)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七、课堂作业:(5分钟)。

练笔:课文中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地刻画,当杰奎琳把蜡烛拿上楼去,一家三口心里又会怎样想呢?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一个人物,写出他(她)此时的内心独白。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定稿) 篇十五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半截蜡烛》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反思《《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习。同学们,你觉得谁的功劳最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半截蜡烛优秀语文教案 篇十六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精选9篇】 篇十七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

南京市春江学校黄春青。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3节。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感受伯诺德夫人镇定、勇敢的高贵品质。

4.积累关于“勇敢”品质的相关成语。

教学基本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

(出示: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临危不惧。

镇定自若舍己为人舍死忘生。

视死如归勇者不惧勇往直前)。

2.词他们都是形容勇敢的优秀品质的,的u这些词语让你回忆起了哪个勇敢的人?

(生做简单介绍,读了这些词语,我想起了(什么样)的(谁)。)。

二、认识主人公:

(指名生回答,指导读好“伯诺德、杰克、杰奎琳”。)。

三、导入课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个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个强盗似的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并点燃了放在桌上的“半截蜡烛”(出示课题,齐读,指导“截”字的写法)。

四、初读课文: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是半截怎样的蜡烛?(指名)。

3.我们来读读文章中的几个词语(二战、伯诺德、杰克、杰奎琳、情报、半截蜡烛、灯芯、楼梯、熄灭)先自己读读。

4.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上黑板上的一个或多个词语。(指名)。

五、理清脉络: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完成填空。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六、精读感悟:

1.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将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默读课文1、2小节,找出其中的答案。

(伯诺德夫人一家为把德国法西斯赶出自己的祖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次次地骗过了德军。)。

3.交流遇到了怎样的危机。这意味着什么?(出示相关的句子)。

4.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的,孩子们都吓坏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可怕的危机。

6.勃诺德夫人是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指名说,出示相关语段。)。

(1)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追问:假如你伯诺德夫人,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重点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a“亮”b“这盏灯”c“瞧”d“先生们”

小结:虽然你们的语气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伯诺德夫人的想法。

(2)再仔细朗读这段话,看看还有哪些词语能读出伯诺德夫人的镇静,机智?

“急忙”(快,蜡烛短必须抓紧时间,也说明反应迅速,应对及时)。

“轻轻”(沉下心来,不能让德军怀疑)。

(3)短短的一句话,让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伯诺德夫人呢?

(机智、勇敢、果断、镇定、临危不惧、爱国……)。

7.危机解决了吗?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似乎)。

8.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七、小结:

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能够化险为夷吗?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优秀8篇 篇十八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课时划分:2课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8篇《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五年级语文下册《半截蜡烛》教案 篇十九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突出半截)师: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

生读(突出蜡烛)师:你强调了蜡烛,这可是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

齐读。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伯诺德夫人四处藏情报的画面。

师:在战争年代,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与德国强盗斗争,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德国军官枪过蜡烛,点燃了蜡烛的画面。.

师:这半截蜡烛系着他们以一家的性命,情况多么危急。

生述(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说了什么?生答略。

杰克说了什么?生答略。

杰奎琳说了什么?生答略。

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出示)谁来说一说?

生1说。

师:你说得很准确,也很清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略)。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略)。

(课件:时间嘀嗒嘀哒声音继续响着)。

师: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钟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回荡着、回荡着。突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生1说)你再来。(生2说)。

师:杰奎林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娇声)。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对谁会娇声地说呢?

生:我会对我的爸爸妈妈说。

生:我会对我的爷爷奶奶说。

生:我对我的亲朋好友、长辈们说。

生:我知道了,杰奎林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让德国人喜欢她,不怀疑她。

生:杰奎林非常聪明,她是用自己的天真来骗德国人的。同时她也非常勇敢。

师:谁来娇声地说一说?(生1、生2说)。

生纷纷:老师,你说错了,是一盏灯。

师(惊讶地):她心里明明想的是那半截蜡烛,怎么说成一盏灯了呢?

生:她不能说半截蜡烛,因为一说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生:因为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哥哥想把蜡烛拿走,如果她还说半截蜡烛的话,德国军官可能会想他们一家怎么都要着蜡烛呢?莫非这蜡烛理由不可告人的秘密。

师(领悟状):哦,原来是这样。杰奎林是多么了不起的小女孩呀!我们一起娇声地说一说。

生齐说。

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国军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课件:一盏熄灭了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请你用笔把他写下来,给“半截蜡烛”这个真实的故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范文 篇二十

学情分析:

《半截蜡烛》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另外,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也应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我的解读:                   。

蜡烛,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只是偶尔在我们的生活中露一下脸。本文以“半截蜡烛”为题,突出蜡烛在文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伯诺德夫人藏匿秘密情报的所在,它是突然闯进家中的德军的照明之物,它维系着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生命之线,维系着情报站的生死存亡,维系着大批军人、国家的利益命运!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

为什么将秘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情报是“绝密”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为了这样绝密的、重要的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可见是费尽了心思,但即使这样,还“始终放心不下”,一方面说明情报非常重要,一定得有个万全之策才行,另一方面说明,要保证情报的安全是多么地不容易。(由此也可感受德军的阴险残暴,伯诺德处境的艰难与危险,她们一家简直是提着脑袋在完成任务。)。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为什么“显眼”的地方反而安全?伯诺德夫人这一方法的“绝妙”体现在哪?按照正常的心理,这样重要的绝密情报当然藏匿着越隐蔽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情报的安全。但在德军经常性的彻底的搜查下,哪有这样的好地方呢?伯诺德夫人反其道而行之,把重要情报就放在德军的眼皮底下,放在“显眼”的位置,德军反而不在意,另一个,半截蜡烛是家庭中常用之物,因而能骗过了德军的眼睛。事实证明,这个藏匿方法是有效的、绝妙的。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分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有杰奎琳能取得成功?

杰奎琳:娇声、可爱、镇定(道过晚安)/少校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女儿。

一方面杰奎琳表现沉着,没有丝毫的慌张与破绽,她利用小女孩的优势,“娇声”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没有引起德国军官的注意,又唤起了德国少校内心深处的“人性”,恰恰他也有一位差不多的女孩,因此,杰奎琳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消除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这样的结尾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故事似乎结束又未结束,人们的心还悬在半空,危机真正过去了吗?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记得曹文轩先生曾在讲座中说过,好的小说就在于结尾是“留有悬念”的,它会吸引着你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揣摩……我想,这篇文章的结尾也是如此,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续写这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