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入党入团 > 公司 >

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案例12篇)

时间:| 作者:文轩

公司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和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国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配置及其优化途径 篇一

截止4月底,我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124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1102家,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份额超过50%的有890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9.2%,其中持股超过75%的有63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62%,第一大股东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压倒多数,相当部分法人股也是由国家控股的。统计资料显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是由国家持股的占公司总数的65%,第一大股东为法人股东的占公司总数的31%,两者合计共占比例高达96%。就这些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而言,无论从竞争力、灵活性、对股东的责任感以及其所能延展的生命周期来看,其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而言,国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问题仍然在于控制权配置失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股东的“不完全”性。

国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占绝对多数,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然而,政府作为所谓的“国家股”的股东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股东。因为,完全意义上的股东必须既是出资人又是经济人,它一定是对自己的投资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经济利益十分在乎。但国家作为股东且不说谁在实实在在地代表它尚未明确,更重要的是即使明确了也不会象经济人那样关心其经济利益。因为政府作为“公共人”并通过股东身份首先追求企业和社会的政治稳定,效率目标不可能被放在第一位。国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东作为第一大股东,可能会形成如下的公司治理机制并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后果。首先政府通过控制董事会实现对公司的最终控制。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决策人仍未能摆脱政府的直接任命或干预,这说明国企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安排仍未实现市场化,在这种状态下,就很难保证公司的决策控制权与公司经营专有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结合,公司的经营效率难以提高;其次是国企上市公司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不是财产所有者与法人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至少也是政治功利与经济利益的混合体。因而,就其实质而言,大股东与经营者签订的是一个更倾向于政治而不是经济的不完全契约。国家股股东对公司在经济上趋于“弱势”控制,而在政治上则是一种“强势”控制。因此,这必然导致作为代理人的经理行为表现为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和经济上的“道德风险”;第三,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和人格,使得对经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能完全导致公司的效益最大化;第四是由此引起的内部人控制也不可能被限定在合理范围内,甚至由于契约的政治性倾向,还会造成对内部人控制的轻视和默许。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问题是大股东滥用股权(包括大股东转移利润和转嫁成本),因而否定大股东的存在。笔者则认为,大股东滥用股权主要是由于公司运作的法规不健全或不严密。大股东使用一切手段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符合股东经济人的属性,如果法律对大股东的关联交易等行为不加限制或限制不严密,那就不完全是股东的事。如果由此而否定大股东则必然会否定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职能,就会进一步造成对经营者监督的“缺位”,没有监督机制的存在,公司能够良好运作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国企上市公司在治理上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根源,在于其将控制权授予不主要追求经济目标的“不完全股东”。

(二)不完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法马认为,董事会是一种引入市场机制的制度,是公司控制权的内部市场,接管则被认为是公司控制权的外部市场(法马,1980)。由此可知,公司控制权在一定条件下会在内外部市场间进行切换,从而起到自动约束经营人员的作用。从我国国企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公司的内外部控制权市场基本没有形成。公司的董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控制,只有通过效忠政府这一非经济的途径来争夺董事、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外部董事制才开始实行,由于外部董事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选聘,因而失去了其独立发挥监督作用的制度基础。这个结果造成了使用董事会这种市场机制的成本很高。加之,由于外部控制权市场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这类非流通股的比重过高,再加上证券管理当局对通过交易市场进行的敌意接管的种种限制等等,使得公司的外部控制权市场无法起到及时替换高成本的内部控制权市场,从而使上市公司的治理成本高居不下。

(三)处于风险状态的投入者与公司控制权配置的错位。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国企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这客观上就排挤了那些处于风险状态的投入者拥有相应控制权的必然性。比如公司的债权人、公司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技术工人等,他们的投入相对于中小投资而言处于风险状态,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多元投资分散其风险,而他们由于技术和知识的专用性被套牢,债权人只有在公司破产时才有一定的控制权。相对于大股东而言,尽管大股东也处于风险状态,但大股东因握有控制权而得到一定补偿。因此,这些投入处于风险状态的人在公司中处于最不利地位。风险与控制权配置的严重错位,难以起到激励他们的目的,而这些人恰恰又是公司运作的关键群体,他们的积极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整体效率,乃至其生存周期的长短。

第一,逐步改变大股东的性质。从实证层面上看,公司治理也需要大股东的存在。德姆塞茨就《幸福》杂志排出的美国500家大公司进行了统计,结果是5个最大股东所拥有的股份比例为1/4左右。由此他得出:在一般情况下,甚至一个极大的公司也只有少数几个股东拥有较大部分公司股份的结论(德姆塞茨,)。我国的上市公司恰恰并不缺少大股东,但与美国公司的大股东相比,只是股东性质不同。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改变大股东的性质。主要途径:

1.培育私人大股东。据一项最新统计,投资于上市公司股票的个人投资者,已有500人的个人投资额超过千万元,其中超过亿元的有7人。居首位者名下拥有的5只股票,合计万股,以a股计算市值达4.07亿元。可以预料,未来流通股一定会加速向少数人集中。随着国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越来越大,私人大股东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并终究成为公司举足轻重的大股东。到那时,这些股东就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2.鼓励发展战略投资人。,首钢上市时首次在我国引出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和做法,这无疑是改变国有大股东又一可行的办法。战略投资人多以法人身份出现,如果战略投资者真正能够成为长期投资者,由于它比国有股东更关心其投资及其收益,因而对公司的治理比较关心。

3.向一般法人出售国有股。这里强调的是,在实施减持国有股时,可考虑鼓励向一般法人股转化,包括将国有股向境内和境外的法人出售,以壮大非国有法人股在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比重;鼓励向包括投资基金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人出售,以培育法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在培育大股东的同时,必须健全法律和法规,坚决杜绝大股东与公司的非法关联交易。能否阻止大股东的非法关联交易是发挥大股东监督作用的必要条件。

化,以起到推进控制权与处于风险状态的投资人和有知识有信息的人的结合。

第三,让处于风险状态的投资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比如,鼓励公司经理层乃至技术骨干,以自有资金或融取资金购买本公司的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甚或流通股,即mbo(managementbuyout),从而实现部分自然人拥有比较高的公司股份。这一条也许会成为培育公司新的大股东的重要途径;在上市公司重新推行esop(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我国上市公司以前也曾设有内部职工股,但带有明显的福利色彩,而且那种职工持股与公司治理结构并无关系,后来被管理当局取消。笔者认为,现在要积极推行规范的esop,可通过设立员工持股信托基金(esot)或员工持股会,并通过其选举出能够代表职工利益的若干董事直接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并行使相应的决策控制权。这不仅可以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歧视,同时公司员工还可因得到部分控制权而起到激励的作用。

第四,从激励方面而言,公司治理结构的功能除了控制外,另一功能就是激励。激励是否得当,不仅直接影响代理成本的高低,同时是影响公司灵活性的重要因素。激励的手段很多,国外许多公司的做法是给予经营者以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我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企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应该说是十分不足的,而且没有形成制度。前几年就有人提出经营者的年薪制,这几年又有人提出给予经营者以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做法对于激励企业经营者尽量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与公司业绩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袁国良王怀芳,)。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对握有公司股票的经理层的激励作用大大降低,同时也因为对约束经理层的外部控制权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等。(刘明袁国良,1999)。不过,笔者认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缺乏激励的这种状态,推行股票及股票期权对激励经营者方面仍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也许是推动控制权在公司内部合理扩散的重要途径。

来源: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实施ERP后财务信息质量控制要点和方略 篇二

在我院的.作风整顿活动中,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签定责任书,落实责任人。

加强医疗收费管理,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狠抓落实。

(一)严格执行收费问责制,认真执行国家收费政策。

(二)强化医疗服务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一旦发现有多收乱收的,从科室绩效中扣除,并追究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三)加强药品价格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医院实行《一日开方制》,按病人实际用量处方,当日药品必须用完,任何科室不得截留。

(四)规范医用耗材的使用和管理,医用耗材由器械科统一采购和管理,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及明码标价,使用科室不得自带材料进行手术和治疗,一次性高值耗材不得重复使用。

(五)严禁收费室外借现金。

二、限期整改问题,做到不留死角。

医疗收费工作是财务管理、医院管理年及纠风工作的重点工作,也是医院当前的中心工作,全院各业务科室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从维护患者的利益出发,自觉遵守物价法律法规,加强对医疗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健全收费管理制度,对各临床科室和重点部门的医疗收费进行彻底检查,对容易出现差错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部门要进行重点检查,决不允许有自立项目收费、分解收费、重复计费等违规行为。

国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配置及其优化途径 篇三

表1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清欠情况表。

深石化a126000有。

科龙电器126000有。

首钢股份169000未知。

三九医药250000有。

济南轻骑258000。

东海股份121800。

…………。

神马实业1267002002年年底前有。

四川长虹1391272002年6月前。

71家共占用2509084――。

信息来源:根据《上海证券报》(2002年3月22)“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清欠情况表”整理。

(2)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提供贷款担保,而且数额巨大,加大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和经营业绩,见表2。

表2部分上市公司提供担保超过净资产20%情况一览。

代码股票被担保方担保金额累计担保净资产占净资产期限。

简称(万元)总金额(万元)比例(%)。

(万元)。

000035中科健st康达尔14008400023151.62362.83%1年。

海王生物30000。

600840浙江浙江医药20005300016078.88329.62%8个。

……………………。

合计15家21家17884453970500.0454.82%―。

注: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上市公司统计“部分上市公司提供担保超过净资产20%情况一览表”整理。

其中,累计担保总金额占净资产的比例最高达362.83%,可见或有财务风险之大。事实上,除了上市公司大控股股东或关联企业占用资金和为其担保外,大股东有时还同时利用多种手段,直到把上市公司掏空为止。“猴王”事件那就是上市公司被控股股东所“掏空”的'一个典型案例。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甚真实。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是上市公司在公司招股、上市、配股和年报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除了大量的违规事件外,还有时有违法事件发生,见表3至表6。

表31993年以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统计。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820002001合计。

处罚次数3110222652104218。

证监会3。

[1][2][3][4][5]。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论文 篇四

20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10年4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2010年沪市a股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共239家。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虽然声称披露了核实评价意见但找不到具体的意见报告,还有7家只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简要说明了审计意见。因此,实际以报告形式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共有223家。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发布之后,我国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在:

首先,数量上有所增加。沪深两市在报中仅有175家披露了审计师对管理层自我评价报告的审核意见,筛选之后只有156家,而在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发布之后2010年仅沪市a股就有223家,数量上大幅增长。

其次,内容上逐渐规范。223份报告中只有1份没有管理层的责任、4份缺少内部控制固有缺陷的描述,其余都包括管理层或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这四个部分,基本符合配套指引所给出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上市公司实施ERP后财务信息质量控制要点和方略 篇五

4.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迟缓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集团,集团内部交易频繁,由于地域分散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集团内部交易难以及时对账,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每个子公司的报表编制需要一两个周,汇总到集团进行合并处理往往需要近一个月时间,财务报表披露严重迟缓,难以为企业集团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四、企业上市后实施erp将使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成效前后迥异。

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则erp的引入是必然的,企业信息化已是迫在眉睫,无论是管理、生产、销售、服务、还是从行业竞争、世界经济趋势来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造,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erp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除提高行业竞争力外,

它还对企业形象改善、管理思维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方面都有所帮助。

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2)完善了信息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内部统计数据滞后,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反映,重复统计工作烦琐,数据出处不唯一,甚至误导决策者,究其原因就是内部信息还没有共享。这种企业上erp的目的是先实现数据统一,再通过erp信息化和管理理念督促企业管理的完善和提高。

(6)、erp导入将对会计人员角色的作用产生深刻影响。

总之,随着erp在会计领域应用的发展,将赋予新的会计作业模式以更丰富的特色。 。

erp效益发挥靠正确使用! 。

六、找准erp系统控制点,强化系统运行管理,确保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所以财务在erp中是处在核心地位的。总之,物质流动必然伴随资金流的运动,管理物质流的过程就是管理资金流的过程。可见,我们讨论了erp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最终因为财务的因素。

在共同的财务目标原则下,管理形形色色的具体生产事务,

绩效监控动态化: 。

惯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大创新和变革。

这种系统整合及其系统的信息供给,有利于财务做前瞻性分析与预测,体现了先进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思想。

系统中,从而更好地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集成优势。

订单或者货品入库的速度都有可能减慢。企业必须通过详细计划、试点试用、内部教育和风险分析等一系列手段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2、统一整个集团会计政策。

7.erp财务一体化方案 。

8、强调各部门协同管理 。

10、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相结合 。

11.要十分重视系统基础数据。

产品基础数据子系统是本系统的基础,它包括设计物料和其他物料的维护。产品设计bom,为工艺bom提供产品结构信息、工艺bom,为生产计划系统提供工艺过程信息,为成本控制提供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设备消耗定额等标准信息。

12.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和持续优化: 。

的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 。

14.系统安全管理 。

15.定期检查和测试erp系统不同模块之间的资料传递准确性、及时性及完整性。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帐务串户、错帐问题,解决了部门与财务、仓库与财务、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财务帐帐不符、帐证不符的问题。

国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配置及其优化途径 篇六

公司治理问题是在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出现分离之后日益凸现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社会问题。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企上市公司经过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其所有权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因而公司的治理问题以及由治理结构不合理引发的诸如经营和发展战略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起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而且已经直接威胁到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学术界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结合我国国企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基本问题展开分析,并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对策。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精) 篇七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各种形式控制的总称。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入手,论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阐述了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并从营造良好的公司控制环境、形成宽领域全方位的控制观念、构建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控制环境内部审计。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通信运营商相继在海内外成功上市,完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满足公司实现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是各大运营商和所有上市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内部控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一个单位中,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合规,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本单位因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内容也会不同,概括起来,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授权分权控制,授权又包括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二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这在上市公司中体现的尤其明确。三是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四是会计记录控制,又包括建立健全凭证制度,制定合理的会计记录程序,建立和加强复核制度,以及严格规定各项会计记录应遵守的原则。五是资产安全控制。六是人员素质的控制,又包括严格上岗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务轮换制度等。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还没有达到能够使各类财务决策权利、各项财会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财会人员的行为都处于紧密的内部制约和监控之下的科学、有效的财务控制水平。比如,财务内部控制尚未形成覆盖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系统,还有薄弱点和空白点;财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还不够,互相衔接也不够严密;管理力度呈逐层递减趋势,管理效应也层层弱化。

管理实际工作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疏忽和松懈,是以上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1)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后续管理,甚至把财务内部控制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放到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对待。

(2)有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为数不少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仅仅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3)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公司没有财会部门的稽核,有的虽有但不规范,未形成制度。

(4)在日常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入,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管理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和纠正。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种形式管理控制的总称。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基础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具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

(1)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过近年的大发展,各上市公司的资金、人员、市场等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公司的机构设置、财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配备等方面必须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公司管理,实现管理创新,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过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2)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公司经营效益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上市公司必须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对贯穿于经营活动全过程的自行检查、自行制约和自我内部调节,规避公司经营风险,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公司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得以生存、避免内部运行失控和潜在管理效率损失的必然要求。

制度,可以提高公司的市场认可度,提高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信心,适应境内外资本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

1.营造良好的公司控制环境。

公司控制环境包括董事会、公司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公司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公司的控制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2.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观念。

要在公司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从公司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问题、从公司整体角度来定义和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打破传统公司内部控制的狭隘性,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整个公司治理权控制、公司资源和运营控制,真正构建完整的公司内部控制系统。

3.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而且也贯彻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已经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了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

4.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要努力建立健全包括两个相对独立层次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第一层次是组织制度。第二层次是管理制度。层次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

5.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已落实,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已达到。首先,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机器人控制器上市公司) 篇八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本文比较了2007级和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了2007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等。而2011级增加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以及“3+1”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结果证明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机器人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设计(机器人控制器上市公司) 篇九

随着食品科技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功能更加关注,这些都对食品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食品工艺学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专业课程多而杂。传统的培养方案内容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一些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以文字叙述为主,缺少实践,并未作深入研究,而且没有专门的后续课程做深入研究,只是在某些课程中稍有体现。因此造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相应的实践知识和素质与企业要求不符。

一、传统培养方案的弊端。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学生在初入企业时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设备与工艺,使得就业率大大降低。因此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这三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中,1~2年级的课程设置基本为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并不涉及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接触认识较迟,导致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甚清晰,对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发展状况不甚清楚,从而产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并不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根据现代社会对于食品加工行业人才的需求,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基本确定:主要面向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品控与食品营销等岗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能从事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各类食品的生产、储运、加工、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

2.教学内容陈旧。传统的实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陈旧,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或者仅仅学会几种大型仪器的操作,造成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呈现出一些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无法激发学习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分析实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向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实验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课程设置不合理。按照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学生进校学习一、二年后才可以接触到所学专业岗位技能,才能对所学专业了解一二,但在大学1~2年级,由于对未来的职业或岗位没有概念,使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怎样学,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在课程设置中,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实验实习教学条件较差,导致工程类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较少,培养出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由于涉及到实践性课程较少,专业实践技能明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应该以实用性和适应性为原则,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稳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大量增加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培养可以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才是当务之急。

要想全面地掌握食品工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认识食品工艺学对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要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在食品工艺及加工方面的工艺及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食品工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无法提供生产企业所有的设备和工厂环境来给学生学习与了解当下最前沿的食品加工工艺学技能。

二、培养方案改革的调整与创新。

1.增加食品工艺学前沿技术的实践教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食品行业飞速发展,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现状决定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相关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如表1所示,食品工艺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开设了食品品质检验及感官评价分析、焙烤工艺学、调味品工艺学,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课程,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学习更新兴更专业的工艺技能,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是以就业为导向,可以培养更适合食品行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也适合食品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知识与技能全方面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加强培养方案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三大教育模块,如表1所示,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与实践,开设了感官评价分析、调味工艺学、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实验课程,此外还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学时,如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饮料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目的是加重实验与实践环节,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3+1”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采用4+3+1的教学模式,即4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3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两年基础课学习后,对多数学生而言,仍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而新型的“3+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采用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也非常注重实践与实验,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年在工厂实践锻炼,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放到工厂去做,将工厂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同时教师的科研与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改革成效。

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培养方案的改革,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操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体现在连续7年成功的举办了大学生食品节,在食品节上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了柠檬酥皮泡芙、苦荞烘培食品、猪肉蔬菜糯米肠、米酒蛋糕冻、新型发酵米酒乳、“三心二艺”冰激凌、微波核桃小蛋糕等上百种新产品,可见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优于传统的培养方案。

四、对2015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本次培养方案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专业化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建议按照专业化方向分流培养学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6]师邱毅,何雄,陈乐乐,曹小敏,王隽,史海波。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9):82-85.

[7]叶向库,金海珠,赵玉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教育,2010,38(18):9911-991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研究 篇十

20xx年颁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上市公司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20xx年4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指出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给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20xx年沪市a股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共239家。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虽然声称披露了核实评价意见但找不到具体的意见报告,还有7家只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简要说明了审计意见。因此,实际以报告形式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共有223家。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发布之后,我国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在:

首先,数量上有所增加。沪深两市在20xx年报中仅有175家披露了审计师对管理层。

自我评价。

报告的审核意见,筛选之后只有156家,而在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发布之后20xx年仅沪市a股就有223家,数量上大幅增长。

其次,内容上逐渐规范。223份报告中只有1份没有管理层的责任、4份缺少内部控制固有缺陷的描述,其余都包括管理层或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这四个部分,基本符合配套指引所给出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虽然沪市a股中有223家公司的年报声称披露了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但是报告名称却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报告”、“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审核)评价意见报告”等多种。其中,真正以“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命名的报告只有15份,仅占6.73%,而最多的“内部控制(专项)鉴证报告”有110份,占比49.33%。然而,鉴证、审核、核实评价等词并不能与审计等同,主要体现在保证程度的不同。以审核为例,内部控制审核提供的是有限保证,内部控制审计提供的则是合理保证,审核不可随意替代审计。名称的不一致不仅会使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难以在格式上形成统一规范,还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查阅和理解。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给出了四种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标准(无保留)、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然而,在样本数据中,除了1份没有表示具体意见的报告,其余全为无保留审计意见。这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不愿披露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报告,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未保持独立性,多为附和被审公司的要求而出具无保留意见,使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指出,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应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应包括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然而,在223份中只有1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简单提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其余报告均只是认为企业在重大方面保持了与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无涉及。这与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有关,更是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将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与财务报告有关,忽视了非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

第一,加快制定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因为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只是对上市公司给出指导和建议,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即使上市公司不遵循,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上市公司的执行力度较低。所以,应当制定专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在准则中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统一规定报告名称和格式。

第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情况,首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其次承接内部控制审计的事务所应定期更换,最后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

第三,转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无论是会计师事务所还是上市公司都应转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要认识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时候,既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还应当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法律出版社,20xx.

3、黄秋菊.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几点思考[j].审计月刊,20xx(9).

国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配置及其优化途径 篇十一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起步的,发展之初就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不允许上市流通。在上市公司的股本构成中,已流通股份只占35%左右,而尚未流通股股份却达到65%左右(参见表1)。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分割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造成场外交易价格与场内交易价格相差悬殊,在可流通股份所占比例过低的情况下,通过场内交易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收购兼并不仅成本极高,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也使得上市公司在场内几乎感受不到直接来自兼并与恶意收购的威胁,市场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外在约束力明显不足。不仅如此,股权的分割使得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明显不对称,比如就上市公司分红而言,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的实际收益率就相差很大。

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主要是国家股和法人股,其中国家股又居于主导地位。以来,国家股的持股比例还呈上升趋势。从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国家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居于控制地位,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因此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股股东的影响。问题在于,国家股股东不同于流通股股东和其他法人股股东,国家股股东不仅关心上市公司的回报(意味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且还关注就业、社会稳定、财政收入等指标,即国家股股东的特殊性在于其目标是多元的,在多重目标约束下,国家股有时会为了其他目标而并不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放在首位,因此国家股股东的利益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还呈现出明显的“一股独大”特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蓝皮书》对4月30日之前披露年报的1135家a股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平均股权比率为43.93%,而这些第一大股东80%以上是国家机构或国有法人,“一股独大”现象十分严重。

资料来源:/csrcsite/tongjiku/整理计算。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是解决股东、董事会、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从制度框架上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层、监事会构成。从三个组织机构的关系看,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选举和更换董事;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聘任或解聘经理;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但由于股权结构、股权性质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新三会”的治理结构并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一)股东大会受控股股东控制。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一股独大”特征,受此影响,控股股东很容易获得股东大会的控制权,而受各种条件所限,流通股股东几乎很少参加股东大会则使股东大会演变成了大股东会。根据湘财证券的调查统计,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参会人员严重偏少,平均出席股东大会人数为74.65人,最少为1人。从参会代表的结构看,国家股股东的.出席率最高,法人股股东其次,流通股股东最低。流通股股东出席股东大会的人数占流通股股东总数的比例平均仅占0.21%。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的权力机构,控制了股东大会也就意味着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被单一或少数股东掌握后则无疑加大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

(二)董事会受制于控股股东和内部人的特征十分明显。

[1][2][3][4][5]。

上市公司实施ERP后财务信息质量控制要点和方略 篇十二

erp的财务模块的最大特点是及时反映企业的资金流真实状况.真实是erp的生命力.各种经过加工过的报表将妨碍企业高层、股东或债权人对企业的了解,信息失真将使高层决策不准不力甚至失误.因此,企业内外各方“利益人”迫切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从电算化到实施erp是一场艰难变革,但上市公司实施erp系统后可有力支撑企业全面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1、会计电算化是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但由于电算化的某些局限,导致财务信息质量提高乏力。

会计电算化系统使得会计人员从财务账册中解放出来,但并未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电算化系统的信息源基本依靠手工录入或部分的数据导入,从宏观层面讲,会计财务的作业方式,长期以来主要体现在事后收集和反映会计数据上,仅记录业务结果。另外,系统的信息处理一般都是对手工会计职能的自动化,这对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来说已经足够,但在业务流程的监控和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性上还需要加以完善。会计电算化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不论是时效性上,还是针对性上,都难以展现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erp系统成了企业的一个新选择。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简称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其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确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erp系统是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财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管理等子系统。erp系统以业务为中心来组织,根据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连续运动和反馈来设计,能跨越职能领域的边界,实现整个企业信息的集成。在erp系统中,财务子系统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子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的财务模块基本功能是将各种交易(物流)自动转化为资金流,即产生应收/付账款及其冲销的数据,进而可生成对应的分析报表.它涉及企业的真实状况,包括许多不愿被外界(包括税务等部门或第三方审计部门)看到的资料.

从物理层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块,等等。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已经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一体化的财务管理支持。这种转变体现在,它吸收并内嵌了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它支持企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能支持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erp系统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同时在典型的err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具体说来,典型的或高层次的erp成本管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成本中心会计、定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等系统。

以获利能力分析为例,哪一类产品或市场会产生最好的效益?一个特定的定单利润是怎样构成的?这些都是获利能力分析必须涉及的问题。获利能力分析模块将帮助找到答案。同时,销售、市场、产品管理、战略经营计划等模块也将根据从获利能力分析所提供的第一手来自市场的信息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公司因而能判断它目前在现存市场中的位置,并对新市场的潜力进行评估。

1.上市公司一般也是集团企业,并且这种管理不能仅限于集团总部(也叫母公司或集团公司)本身,还必须关注对子公司、分部或分公司(虽不具法人资格,但从母公司角度通常将其视为内部二级法人或模拟化法人进行管理)以及其他成员企业的管理与控制。集团企业的特点之一是组织机构众多,要求erp系统能够满足这种多组织、多机构、多地点的管理要求。

同时集团企业各分支机构往往跨越不同的地域,要求系统能够提供异地远距离使用平台。erp采用网络技术使得集团总部可以远程访问下属企业的经营信息,集团总部可以适时监控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适时了解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集团公司可以随时查询下属企业的存货情况、资金状况、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等,可以有效的指导、干预下属企业的经营行为,克服手工条件下信息反馈严重滞后、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到集团总部的弊端,从而可以达到适时监督集团下属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

2.上市公司如资金管理散乱、资金使用成本会增高,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组织结构的膨胀,集团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下属企业、子公司等多头开户,资金失控、沉淀严重。一些集团企业下属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一些集团企业内部有的下属企业大量资金闲置、沉淀,得不到合理使用,有的下属企业却资金严重短缺,只有借助银行袋款解决财务资金困难。以上这些情况导致集团企业银行贷款金额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使用成本高。

3.上市公司预算控制比较困难.很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企业虽然有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整个企业集团不能协调经营,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完全服从和服务于整个集团的经营目标,甚至出现分子公司等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整个企业集团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资金占用不尽合理,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资金运作困难,时常难以支付到期的债务。

在无法建立有效的集团预算体系下,事前计划乏力,没有事中的控制,事后审计监督也只是流于形式,给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4.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披露迟缓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集团,集团内部交易频繁,由于地域分散和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集团内部交易难以及时对账,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每个子公司的报表编制需要一两个周,汇总到集团进行合并处理往往需要近一个月时间,财务报表披露严重迟缓,难以为企业集团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四、企业上市后实施erp将使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成效前后迥异。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一个集团企业来说,即便企业内部其他管理都较先进和完善,但信息化方面却往往差强人意,一个个封闭的信息孤岛星罗棋布,集团下属企业就象一个个“暗箱”,集团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对其实施监督和控制。

企业要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则erp的引入是必然的,企业信息化已是迫在眉睫,无论是管理、生产、销售、服务、还是从行业竞争、世界经济趋势来说,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改造,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erp的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erp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除提高行业竞争力外,

它还对企业形象改善、管理思维提升、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方面都有所帮助。

国外企业实施erp似乎没有讨论的余地,全盘接受,自觉性强。其实,办企业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而我们还要等待思想提高,观念更新,有时还要避开锋芒,迁就陈腐,互相推诿。

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显提高。

(1).理顺了管理。很多企业在创业阶段,往往会忽略内部的一些管理,包括执行制度的建立、运作规程建立、企业文化的发展等,这种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会陷入一种理不清的混乱状态,对于这类企业上erp目的就是为了借助erp的力量理顺管理问题,借助软件功能的应用进行规范管理。

(2)完善了信息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内部统计数据滞后,跟不上市场的快速反映,重复统计工作烦琐,数据出处不唯一,甚至误导决策者,究其原因就是内部信息还没有共享。这种企业上erp的目的是先实现数据统一,再通过erp信息化和管理理念督促企业管理的完善和提高。

(3)企业往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企业的决策者很清楚,企业要生存,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他们必须有追求无限的胸怀。这种情况实现erp见效是最快的,因为决策者已很清楚首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包括营销问题、内部生产配套问题、财务资金运作问题以及更深层的企业国际化问题等,所以需求定义时只要将这些问题细化即可,实施时也明确了实施次序,实施重点。

(4)即时性大大提高。在err的状态下,资料是联动的而且可以随时更新,每个有关人员都可以随时掌握即时的资讯,这在过去只能依赖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才能完成。一般说来,影响企业竞争力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它对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的把握,以及对外部市场的资讯、现状变化的了解。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贵在“即时”。

(5)它的高度集成性为财务管理数据可靠性提供了保证。在erp状态下,各种信息的集成将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必要条件。在erp尚未引入之前,知识库的信息资讯是属于过时的,更多的是局部的信息、片面的信息,乃至失真的信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其它因素外,信息的集成机制不完善,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erp系统中,财务子系统只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子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分销、制造子系统的业务数据,通过信息集成,可直接传入财务子系统。财务集成是指在采购、销售、生产等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系统自动采集业务数据,自动选择总账科目和分账科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erp系统的集成会计业务处理,包括采购集成、销售集成、库存集成及生产集成会计业务处理。相应的会计业务在订单的处理过程中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进行会计处理。通过采购、销售、生产、库存与财务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避免了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存储,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6)、erp导入将对会计人员角色的作用产生深刻影响。

财务人员大部分的时间仍然要面对繁琐的财务凭证录入工作而无法将时间用在财务管理上。而erp中企业的业务是以流程为导向,财务模块通过erp中的自动分录系统将这些流程紧密集成在一起,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自动触发会计事件,而这些会计事件对应的凭证已经预先定义会计科目,所以当业务类型发生时,系统自动产生会计凭证,更新到分类账和总账。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就是对这些凭证进行审核或由系统自动审核,这样就大量的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将时间集中在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中,为公司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当企业导入erp系统,许多资料直接由资料产生处的人员来键入,会计信息会在交易完成后自动入账,同时进入相关分类账,并自动产出报表,且许多资料直接从系统中即时存取。这样,许多原本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基础工作已被取代,而且,从作业的质量到速度,都比人工作业好得多。从表面上看,erp的引入对会计人员来说,确实是一大冲击,或者说是一种“会计人员无事可做”的危机。但从深层次看,笔者认为,erp的导入,本质上是会计工作内涵的新发展,是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即从以往对数字的计量与纪录,转向对信息的加工、再加工、深加工。对这一会计作业新模式,会计人员将不再扮演账房,而是企业咨询者的角色。同时,会计人员提供企业咨询、分析的价值将愈来愈受到重视。会计人员在组织中所占地位及扮演的功能也日益重要。

总之,随着erp在会计领域应用的发展,将赋予新的会计作业模式以更丰富的特色。

erp效益发挥靠正确使用!

系统是生硬的,而企业的管理者是人,只有人用相应的理念和思维去适应系统,系统才会变得温和,一路绿灯,两者才会实现公平相处。所以,对于每一名管理者来说,关注erp,熟练运用erp,并根据系统不断摈弃过去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思维,强化业务学习,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一切按照规则办事,不要对一项工作拍脑袋就干、拍屁股就完,要做车前卒,不做马后炮,这就是我们比关注erp所更关注的深层次的问题。“上线成功”不是目的,上线后成功运作才是根本,也是油田实施erp的关键所在,任何先进的系统或者工具,都要依靠人来发挥作用。

erp是借用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来改造原企业旧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但是我们从深层次和管理角度上来看,管理人员或决策高层希望拿到的财务报表不是简单数据的累加,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报表来对各项业务进行分析,如通过财务提供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毛利希望能从多角度(如客户类型,不同产品线,产品销售流向,各销售部门,业务员业绩等)来分析销售情况,而这时如果单纯从财务来看就无法满足要求。而同时对财务人员来说,当发现报表数据错误时,很难去跟踪来源,因此消耗了大量时间。而erp软件由于其工作原理是以业务流程为导向,因此各种发生的财务数据能够与各项业务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财务角度或从业务角度都能够快速进行相互跟踪。

六、找准erp系统控制点,强化系统运行管理,确保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erp财务模块的最大特点是它是erp系统中与其他模块密切集成、相关的一个模块,它的原始数据绝大部分来源于其他模块,又深入到其他模块的控制过程中,这样一方面它基本取消了财务人员的数据输入量,可以大幅度减少一般工作人员,更重要的方面是它可以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财务结果还可以直接暴露出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所在,指导企业改进经营。

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反映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所以财务在erp中是处在核心地位的。总之,物质流动必然伴随资金流的运动,管理物质流的过程就是管理资金流的过程。可见,我们讨论了erp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是最终因为财务的因素。

在共同的财务目标原则下,管理形形色色的具体生产事务,

是一个难点。所以大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解决具体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的事务中去,并不是你认为的大家不重视财务功能。

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结果的反映,企业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经营中的问题。用计算机管理财务工作的初宗只是为了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我们国家推行财务电算化的目的也基本在于此。因此财务电算化并没有跳出原有管理模式,只是由算盘变成了计算机,当然依靠计算机网络在财务系统内部也进行了优化,但延用手工模式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把财务系统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看待,而且财务处理的相当部分数据,在大型企业是绝大部分数据不是最原始的数据,也就是说财务处理的数据是经过生产、物流部门的处理后给财务的,而且这些数据都需要财务人员逐条输入。财务结果也只是对应各部门,不再细分,因此财务电算化达不到一针见血发现问题的作用。另外,由于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控制力度就比较弱。

过程也会产生会计凭证。电算化系统根据手工核算原理设置成结果型会计科目,仅记录业务结果。而erp财务强调财务与业务的实时一致性,记录业务价值流全过程,利于实时监控、溯源查询,科目设置属于过程型。先进的与业务集成的erp财务系统需要设置一些过渡科目,用于记录价值流过程中财务核算暂不体现的业务动作。这些保证账实实时相符的调整科目是确保企业管理决策层更实时、更真实、更透明地了解企业运营信息的基础。erp财务设置的过渡科目反映包括待检、验收、移库、出库、投产等一系列库存状态的过渡科目。这是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前提。

绩效监控动态化:

erp的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量erp应用成功的另一个标志。在erp系统完全投入实际运行后,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企业设计完成。企业如未能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erp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惯等方面进行的一次大创新和变革。

这种系统整合及其系统的信息供给,有利于财务做前瞻性分析与预测,体现了先进的计划、控制和决策思想。

系统中,从而更好地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集成优势。

订单或者货品入库的速度都有可能减慢。企业必须通过详细计划、试点试用、内部教育和风险分析等一系列手段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1.首先企业决策者对作好erp系统要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义无反顾的决心,企业管理班子要取得共识。

因为erp项目想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益几乎是不可能,在各种抱怨、反对、抵触等压力下【特别是它将涉及到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业务流程的改变、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管理观念的转变、工作环境和习惯的重新适应、特别是员工的观念等复杂因素】决策者的支持态度很可能会从实质性的支持改变为形式上的支持,造成实施进度停滞不前,甚至最终取消项目。很多企业在erp的实施初期都很顺利,可到了数据初始化阶段、系统并行阶段就出问题,特别是并行阶段,在这阶段对于业务人员来说工作量会成倍增加,而业务人员的重点仍是放在旧的运作方式上,新系统只是试用,对数据跟进往往不主动,结果造成越并行越乱,最后是对erp系统失去信心。在这时候领导必须坚持先上再说的原则,强迫切换才行。实施完毕后,决策者还必须时常关心erp的应用情况,并支持erp的考核部门做好监督、改进工作,使erp的工作可以持之以恒。

2、统一整个集团会计政策。

财务基础管理薄弱集团企业财务主体多元化、财务核算复杂化,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衔接不明确,形成各部门实际工作的重复或真空,造成扯皮现象。集团内下属企业财务基础数据不统一,集团下属各会计单位会计期间不统一、会计政策选择不一致,造成集团内个体企业财务管理的和整个集团财务管理的不协调,给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成果的合并、集团财务控制、财务决策带来很大困难!

erp支持集团统一管理下的多组织机构、多帐套、多会计单位管理。所有集团下属单位账套全部统一由集团来制定,下级单位只能引用、查询集团设置的帐套,由集团统一编制并作控制的部分基础数据,下级单位能否增加、修改由集团总部通过参数控制,财务相关档案分级管理,通过参数控制每个层次的管理权限和具体内容,属于下属单位自己使用的数据完全由下属单位自行设置,无须集团统一。

3、制定合理的的核算流程,明确会计政策,规范账务处理;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这是任何再好的应用软件和软件供应商都无法提供的,只能靠自己勤勤恳恳地耕耘。把erp的实施称为“第一把手工程”,这说明了企业的决策者在erp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erp是一个管理系统,牵动全局,没有第一把手的参与和授权,很难调动全局。

4、建立健全会计报表规范,明确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的要求、程序和责任,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及时;针对集团企业资金管理散乱问题,一是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内部银行制度,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服务和监控功能,强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二是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管理机制,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将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保障企业资金有序流动;三是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监测分析,强化对子公司现金流量的控制,实施对限额以上资金支出的集体评审会签制度。

5、要规划好集团预算管理。集团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下属企业如何贯彻执行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控制成本,合理的筹资、投资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企业虽然有一套手工的预算体系,由于没有借助信息系统来实现,预算的编制工作量大而且整个集团下属企业很难作到完全统一,预算的执行过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得到有效、及时、准确的反馈和分析。

实行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制定统一的预算项目和预算编制流程,将预算项目和预算编制流程作为规范文件下发到各下属企业,集团编制整个企业集团总预算,并将集团总预算分解下达给各下级单位,由各下级单位编制各自的预算,下级单位按照整个企业集团制定的预算项目和预算编制流程将集团下达的预算细化和分解后编制自己的预算,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实现对下级单位预算的实时控制,另一方面要对预算数据和完成数据进行及时的汇总和各种分析,及时纠正偏差,必要的时对预算进行重新调整和修正。

erp支持企业集团预算管理,集团可方便的定义整个集团的预算项目及预算编制模板并下发给下属企业使用,系统提供预算下达和预算分解功能,集团将总预算分解后下达给下属企业,下属企业直接将集团下达的预算分解、细化编制各自的预算,下属企业编制完预算后,可输出各个下属企业及整个集团的预算财务报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通过“预算查询”功能随时了解整个集团预算的执行情况。系统提供预警功能,当预算执行严重偏离预算时会自动报警,以便及时纠正偏差,每个预算期间结束后,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及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以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可根据该预算期间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再对下个预算期间及年底的生产经营进行滚动预算,时时把握集团公司各项经营目标。预算年度结束后,集团公司可对全年集团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影响预算完成的各因素,发现不足,提高集团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可发现预算的不足,提高编制预算的水平。

6、做好企业主要产品获利能力分析,挖掘成本节约潜力,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7.erp财务一体化方案。

8、强调各部门协同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项目有效的控制表现在科学的计划、明确的阶段成果和严格的成果审核。不仅如此,有效的控制还表现在积极的协调和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部门之间协调和交流得好坏决定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9、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实现企业管理从“高耸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机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10、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相结合。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

另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11.要十分重视系统基础数据。

产品基础数据子系统是本系统的基础,它包括设计物料和其他物料的维护。产品设计bom,为工艺bom提供产品结构信息、工艺bom,为生产计划系统提供工艺过程信息,为成本控制提供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设备消耗定额等标准信息。

12.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和持续优化: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在项目实施的设计阶段完成的。流程中的控制和监督环节保证erp在正式运行后,各项业务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避免企业遭受人为损失。而控制环节不足又会有业务失控的风险。在系统中,不同层级的用户会拥有一定的权限范围和流程范围,上一级用户不过关,下一级用户无可奈何,假如在线下,这种情况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通过。人们常常形容erp系统是“不讲‘理’的黑脸包公”。系统数据的多点共享和透明化也使得它变得不讲“理”,假如一个数据出现错误,那么,系统的所有的相关数据就全部错误,此时,哪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就会一目了然,该环节用户的责任人就会承担相关责任。

13.erp的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

14.系统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授权、网络设备权限、应用系统功能权限、数据访问权限、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督、数据更改的追踪、数据的安全备份与存档、主机房的安全管理规章、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等。诸如:用户不注意口令保密、超级用户授权多人等。缺乏安全意识的直接后果是系统在安全设计上存在着漏洞和缺陷。近年来,不断有报章披露银行或企业计算机系统被非法入侵的消息,这给企业敲响了警钟。要根据各部门员工的职责來设定erp系統的权限表,以防止数据被不合理的修改。

15.定期检查和测试erp系统不同模块之间的资料传递准确性、及时性及完整性。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帐务串户、错帐问题,解决了部门与财务、仓库与财务、仓库与车间、车间与财务帐帐不符、帐证不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