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报告体会 > 开题报告 >

开题报告技术路线范文(20篇)

时间:| 作者:JQ文豪

开题报告不仅要提出研究的问题,还要明确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开题报告的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简述开题报告技术路线 篇一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毕业生开题报告中的技术路线 篇二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技术路线 篇三

做一张研究内容的流程图,把各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逻辑关系表达清楚,就是如何实现你的研究思路的具体过程。

技术路线是指你如何具体实施你的研究方法,以达到你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应具体清楚,可逐项写,很多人采用列路线图的方式,不失是个好办法,但注意在一些特殊的工序或者关键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上要描述清楚。

最好以流程图的形式,一目了然。

技术路线是你研究思路的最直观体现,所以一定要清晰易懂。

研究思路的具体化,流程化。

画一个复杂而清晰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流程图。

以图表的形式,箭头等将你的研究流程,简介的书写出来。

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法、拟解决的问题。

就是你实验的步骤,具体每一步都要干什么。

技术路线即是指你的研究的具体方法、采取的具体步骤、实验的设备。

即就是一个预估的行动方案。

技术路线是指采用的什么手段来实施你的研究!

技术路线,就是你在做课题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仪器的使用与搭配,是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些用来完成你所设立的研究课题,一般以流程图的形式来表述,这样表达直观,逻辑性强,让专家和同行看起来一目了然。

一般技术路线,就是你研究方法,手段、试验方案。若大一点的要包含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可行性分析,风险应对、环境保护评估、资金预算等内容。

技术路线一般都是针对项目申请和学位论文,主要目的是介绍如何完成研究内容,实现研究目标。需要包括主要方法、评价指标和实验流程。

技术路线就是你采用什么方法,理论,工具来解决你的问题。

开题报告技术路线 篇四

2.开题报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创新”要贯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针对以上6个内容的“改进”、“发展”、“完善”和“填补空白”上。

3.开题报告的内容在以上6个内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现讲“概论”多,讲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况。逻辑上要有层次。写的时候要有承上启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复修改投影片上的内容。编排要美观大方。要事先确定好每一个投影片投出时,同时要讲的话。

5.“实验”要讲可操作的具体实验。每个实验都要同时注明要达到的目的或期望的结果,要指出做一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样品量、重复量等。

6.在讲到以上6个内容时,要多采用把参考文献直接写到投影片上的办法。参考文献要用有份量的。

7.要提供“基本背景读物”类的专著和书藉。

8.要多采用科学语言,如图、表、公式、实物照片、摄象片段、符号(要交代含义)。

9.要介绍“文献检索”的结果。开题报告要有一份文献调研作为附件。

10.要提供一份“poster”图样。

开题报告技术路线图 篇五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谁愿意抢篮板球?没有人。谁想得分?都想。我从来不喜欢得分,从来不,我喜欢抢篮板球。我抢篮板球不是为了观众的叫好,我为我自己,我把抢篮板球看作一种科学,一种艺术,甚至一个生命。”前nba巨星丹尼斯·罗德曼如是说。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板球是影响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俗话说,表演看进攻,赢球靠防守,而抢篮板球则是进攻和防守两方面均要看重掌握的重点技能,是攻守转换的关键环节。美国职业篮球教练雷·乔治来华讲学时指出:“抢篮板75%取决于愿望(拼抢意识),也就是说你想不想冲上去拼抢。而25%则取决于本人的能力;身体矮小的运动员固然不利于抢篮板球,但不等于他就抢不到篮板球。而身材高大的运动员有利于抢篮板球,但不等于说他一定能抢到篮板球。”阙剑根据nba、cba诸赛的有关数据统计,对现阶段我国运动员和世界强队运动员的篮板球意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当场上出现争抢篮板球时机时,我国运动员参与人数均少于nba赛中的名队,反映我国篮球队整体篮板球意识弱。

研究的意义:我国运动员和国际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在争抢篮板球意识及技术环节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提高的薄弱技术环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内容:抢篮板球的技术及训练研究。

问题:

1.抢篮板球技术的几点要素。

2.抢篮板球训练的几种方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基本内容。

2.根据已确定的基本内容,搜集资料。

3.拟好提纲组织资料。

4.研究写作。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2.调查法3.数理统计法。

研究措施:

1.查阅资料2.统计数量4.调查研究。

研究工作进度:

查阅文献、设计,拟订论文研究方向。

调查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整理。

论文撰写、初稿修订、定稿。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丹尼斯·罗德曼.《nba篮板王丹尼斯·罗德曼自传》[m].

[2]曾伟志.《体育师友》.1997.4:13.

[3]陈惊生,沈良晓.《中国男子篮球队中锋进攻能力的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1).

[6]张才超.《拼抢进攻篮板球技巧》[j].体育信息科技.1944(2):52.

[7]阙剑.《篮球运动员的篮板球意识及其培养》[j].

[8]郑刚等.《剖析争夺防守篮板球的抢位挡人技术》[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3(1):8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19开题报告技术路线图 篇六

1.题目(题目中不要有字母、符号)。

2.指明研究对象或研究范畴。

3.指明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的什么进行研究。每一个研究内容都要清楚详实)。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难点、难题是体现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设备和仪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个要逐一说明,不要笼统大略。

6.整个题目所指工作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案。经费和进展如何。

2.开题报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创新”要贯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针对以上6个内容的“改进”、“发展”、“完善”和“填补空白”上。

3.开题报告的内容在以上6个内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现讲“概论”多,讲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况。逻辑上要有层次。写的时候要有承上启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复修改投影片上的内容。编排要美观大方。要事先确定好每一个投影片投出时,同时要讲的话。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技术路线 篇七

2.开题报告是科研工作之始,“创新”要贯穿一切。要把注意力放在针对以上6个内容的“改进”、“发展”、“完善”和“填补空白”上。

3.开题报告的内容在以上6个内容的文字份量要均衡,避免出现讲“概论”多,讲自己工作安排少的情况。逻辑上要有层次。写的时候要有承上启下的提示。

4.要做好投影片。要反复修改投影片上的内容。编排要美观大方。要事先确定好每一个投影片投出时,同时要讲的话。

5.“实验”要讲可操作的`具体实验。每个实验都要同时注明要达到的目的或期望的结果,要指出做一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样品量、重复量等。

6.在讲到以上6个内容时,要多采用把参考文献直接写到投影片上的办法。参考文献要用有份量的。

7.要提供“基本背景读物”类的专著和书藉。

8.要多采用科学语言,如图、表、公式、实物照片、摄象片段、符号(要交代含义)。

9.要介绍“文献检索”的结果。开题报告要有一份文献调研总结作为附件。

10.要提供一份“poster”图样。

开题报告中的技术路线简述 篇八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1.题目(题目中不要有字母、符号)。

2.指明研究对象或研究范畴。

3.指明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的什么进行研究。每一个研究内容都要清楚详实)。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难点、难题是体现水平和前沿性的地方。

4.研究方法有哪些。

5.要涉及的设备和仪器有哪些。在什么研究工作中要用到哪个要逐一说明,不要笼统大略。

6.整个题目所指工作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案。经费和进展如何。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九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十

旬阳县城关二中曾主持研究过十五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于20xx年结题并获省级二等奖,随课题生成的思品、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设计、教育论文和课堂实录等成果在全县范围应用推广,课题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四结构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该校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各级教研部门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城关二中在20xx年就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20xx年3月,该校派主管校长为首的各教研骨干一行九人参加在山东四所名校举办的第八届高效课堂研讨会。在充分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即墨二十八中等名校高效课堂模式,经过反复论证,于20xx年着手开展《导学互助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这一课题,导学案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成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课改里程碑。跨出了以“有效教学”向“高效课堂”迈进的坚实步伐。

课题选题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训练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作为信息社会的公民,信息技能应用于工作、学习、生活每一个领域,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这门学科在当前我县基础教育中却被边缘化。一是信息技术不纳入统考,在应试环境下该学科不被重视。二是课时少、教师少、交流少,学科教研成空白。三是教材及教学软件建设散乱滞后,缺乏系统性。

以上导致信息技术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随意性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用来放松的游戏课和娱乐课,造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负效已成普遍事实。要改变教师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意识模糊,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科学习惯,教给他们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是最为常用的两步走方法。而多年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在实践中也带有极大随意性。要想让信息技术教学以任务导航,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不同层次学生优势互补,互助互学,自主提高,急需规范教师的主导行为。在主干学科实践应用成熟的导学案改进移植于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失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面对信息技术教材落后、人力不足、基础不齐等问题,如何编制导学案,如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则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乱象的突破口,以《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实践应用研究》为主题开展科研活动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现实的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

课题研究价值

一是通过课题载体,利用联片教研平台,组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研队伍,应对各校学科教师人数少,转岗教师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发挥我县各片区学校专业教师在硬件或软年方面的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应对教师资源短缺与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打造信息技术学科联盟,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功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编写本地实用的导学案,既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规范模式化,又是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应对教材严重滞后的有力举措。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集体编写应用导学案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让老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将大面积改观。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激活信息技术学科,这种“联片校际合作教研模式”及“导学案的编写应用方法”成果亦可全面应用于音乐、美术、体育等基础教育“小学科”上,形成带动辐射作用,对各门学科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根据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我县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练新授课导学方案、复习课导学方案和讲评课导学方案等常见课型的导学案编写方法。依据陕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系统编写各章节导学案。

2、以20xx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建构实用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更新我县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搜集整理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减少教师在平时备课时的工作量。

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内容如下:

1。开展导学案编写的研究。系统研究信息技术学科导学案的编写原则、编写的程序、编写要求、编写方法、编写内容要求等,总结提练常见的编写模式、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体操作的程序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系列问题。

2、开展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组织教师借鉴主干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练总结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践课等课型教学模式。

3、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对参与本项目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分别进行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服务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搜集教育教学素材。

研究创新之处

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练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举全县信息技术教师之力,精心设计初中全册导学案,搜集教学素材,集大家智慧于一体,减少信息技术教师备课量。同时,规范教学模式,可根本性改变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整体部署、全面推进、分步实施、强化指导、责任到人、实践改进。由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调研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搞好方案论证和启动培训,课题主要研修人员做好前期的示范引领、后期逐步吸收县区优秀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以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我县一线信息科任教师为主体;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10—20xx。12)

主要任务是课题主要负责成员完成方案制定、课题的申报立项、实施开题论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课题研究任务、研究主题、启动培训。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12—20xx。6)

课题组精心设计初中信息各章节导学案,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实践并不断完善优化,形成适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资源。并做好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中期报告撰写。

第三阶段(20xx。6—20xx。9)成果展评、建立初中信息资源库。首先做好组织校级、片区课堂教学的展评,收集优秀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总结经验,集结优秀课例、案例、课堂实录,并建立我县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库,为后期结题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9—20xx。10)

总结、结题、推广。主要任务是集结优秀导学案(电子版)、教学设计(电子版)、教学软件等资源形成优质的初中信息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研究性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做好推广运用。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信息技术课题开题报告 篇十一

3.强化农远资源应用的策略性,注重多媒体课件实效性,避免目前多媒体教学注重外表,忽视实质的问题,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并使学生在视频、音频资料、课件作用下,刺激多种感官参与,达到学与教效果最大化,并努力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鉴别使用能力及制作水平。

4.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与现今的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应用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本课题既是对我校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目的仍是为解决我镇青年教师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又为广大农村学校农远资源应用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因此本课题研究涉及本校16名青年教师。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课题组通过校本研修,采取以教师自主研修为主结合中心教研组教师团队合作为辅的方式实现课题的目标。通过学习相关的资源,观看培训课程和课例,同时学校利用校本研修针对教师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组织参加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确保教师教育理论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本课题研究树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改善评价方法为契机,以促进教师应用技术成为日常教学行为为目的”的理念。以教师的自主研修为主、团队合作为辅,突出团队协作。分析存在问题和了解教师需求,按照课题统一部署,自主、多元地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叙事、班级试点研究。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主要用于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内容,以此调整教师校本研修实施计划。

行动研究法:指课题研究参与人员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行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文献研究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途径,获取国内相关课题的资料信息,了解研究现状,调整研究措施,充实研究内容。

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班级试点研究:在学校内开辟试点班级,配备简易多媒体,与普通班级进行实验对比,提炼试点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

本课题是中溪中心小学“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课题。课题实施全面纳入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其教科研活动经课题组提出,由教科室纳入学校教研工作计划,保证课题组活动的常态化落实。

五、课题研究预期进展与成果表现形式。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5~.3)检索国内、外最新资料、文献;搜集、整理远教资源中的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组织培训,统一观点,统一认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组织准备。具体内容有:1、成立课题组;2、自主申报参与课题研究;3.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4、撰写课题实验方案;5、课题的开题。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3~.12)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细化、分工,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内化、落实。具体内容有:1、开展农远课件制作和农远资源应用培训。2、集中组织教师观看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有效整合典型课例、新课程小学学科使用教学策略,聘请专家讲座,开展交流讨论。3、各教师结合本年级的教学实际自主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应用实践探索,开展课题研究。4、撰写教学设计与案例、教育叙事、教学论文。5、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及阶段性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论证阶段:(.1~2014.12)由课题主持人主持对研究结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实践论证,并总结上报形成结论并推广。具体内容有:1.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研究;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报告;3.申请结题。

道路线形设计开题报告 篇十二

1、选题目的: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际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及工程概预算培养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认识和思考。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学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为将来从事土木工程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打下基础。

通过对綦江区向家湾至中堆坝段公路设计施工图设计这个课题的研究,重点掌握道路的平、纵、横的设计方法,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完成一个特色设计,投资概预算分析,及其它设施设计。提高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已学课程与再探讨学习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培养查阅参考书(资料)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应用和掌握道路设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选题意义: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现代设计方法。

(3)、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5)、通过本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之在我国以后的道路工程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公路设计是决定公路建设项目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设计质量对工程的总体质量和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对于山区公路而言,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以及水文条件的限制,山区道路的平、纵、横的设计就显得更加困难和重要。山区公路设计应强调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在满足公路使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分段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并强调技术指标的均衡性。坚持“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的新理念。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降低施工难度,降低工程造价。灵活运用指标的基本原则:1)以确保公路安全和保证正常运营为基础;2)指标变化处与前后路段衔接要合理,强调交通适应性和技术指标的合理过渡;3)灵活的标准对造价、自然、景观、人文等环境的定量影响程度,通过分析,综合评判。

所以,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的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道路设计方面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国外学者对公路线形设计做了大量的研究,典型的运行车速预测模型主要有:澳大利亚——通过对小半径曲线运行速度模型进行大量研究,认为平曲线是影响运行速度模型的关键指标,采用“半径—运行速度”模型反映不同平曲线半径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美国、希腊、加拿大等学者均选取了曲线半径作为最显著的因素,分别采用了曲率变化率(ccr)、曲线段的半径、平曲线的曲率(dc)、曲率变化率等作为参数建立平曲线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l等人提出了基本平纵线形的运行车速3d模型;范振宁、张建飞在《公路运行车速测算模型的研究和标定》一文中指出了二级公路路段运行速度测算模型;长安大学的杨少伟教授提出了“可能”速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可能速度预测模型。我国现有的公路线形设计的评价指标则主要有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差以及相邻断面运行车速差等。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以及低等级公路数据积累程度不同,导致所得到的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存在差异,现有的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均存在局限性。

国外:

目前国外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geopakroad,card/1等等。

1、美国benteley公司研发的土木工程软件geopakroad是为各类道路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交通规划而提供的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可满足道路交通从方案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各种需要。该软件由富有实践经验的土木工程专家,依照设计、施工的实际过程开发的'。geopakroad与mi2crostation紧密地集成,为各种道路交通工程项目的设计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

2、德国ib&t有限公司开发的card/1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道路设计所需的资料直接可以从测绘模块所建立的数据库中提取,地形图不再只提供平面信息,它可为道路设计提供广泛的信息。路线的平、纵、横设计可一气呵成,并可很快计算出工程量,路线多方案的比选已不再是难事。该模块中还包含视距检查和平纵配合动态透视检查功能等。

国内:

目前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等等。

1、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hintcad)是路线与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大型专业cad软件。该系统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结合多个工程实践研制开发。纬地系统秉承本院近半个世纪的公路勘察设计经验,汲取国内外专业软件之所长,推陈出新,它是先进的工程设计理念和尖端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结晶。系统具有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设计结合紧密、符合国人习惯、实用灵活等特点。

2、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hard)是海地公司倍感荣耀的公路设计软件之一,用户遍布全国30个省、直辖市,近xx年来,全国1000多家海地用户应用hard系统完成数十万公里的公路设计,建设完成的道路遍布祖国大江南北。hard系统已经成为国内设计企业在购买软件时的首选,是设计工程师不可缺少的软件工具。

3、路线大师,路线大师xx国内优秀的道路辅助设计系统。路线大师的主要功能和特色路线大师roadmasterxx系统是基于autocadr14/xx/xx平台的先进的公路工程辅助设计软件。通过使用它,设计人员可以摆脱繁重的绘图和数值计算,高效、精确的完成设计任务。新版本的路线大师系统分为三大部分:路线设计部分;数字地面模型部分;路线三维动画部分。

1.在比例尺为:1:xx的地形图上研究几条可能的路线方案,先定导向线,再修正导向线,作平面试线,最终定线。

2.平面设计:在满足行车视距条件下,参照圆曲线、直线和缓和曲线相关技术要求,做路线平面设计。

3.纵断面设计:考虑道路纵坡坡度大小和坡长进行路线纵断面设计。

4.横断面设计:画出各选点的横断面图。

5.小桥设计:在所在路线上选择桥位,设计一座小桥。

6.挡土墙设计:结合地形设计一段挡土墙。

7.涵洞设计:选择路线上一座涵洞,进行设计出图。

8.特色设计:根据自身设计,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一个特色设计。

9.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完成施工图预算,提交相应的计算书和说明书。

本项毕业设计是按照公路设计的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与规范要求,进行具体路段的公路初步设计任务。完成本次毕业设计,我将按照以下的技术路线进行:

1.确定路线方案。在比例尺1/xx的地形图上根据给定的起讫控制点,利用纸上定线技术确定公路路线设计方案,(1)试坡:定均坡线;(2)定导向线;(3)平面试线;(4)修正导向线。经过纵断面调整与横断面修正过程后确定路线中线(以交点位置标定)。地形复杂的路段拟定两个设计方案,通过论证确定推荐方案。

2.路线平面线型设计。结合地形条件拟定适当的平面线形,确定平曲线半径与缓和曲线参数等指标,用坐标法计算各交点的偏角,计算出交点间距,计算出平曲线要素和曲线主点桩号,沿路线推算出全线公路里程。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图表绘制。

3.路线纵断面设计。根据各里程桩号及对应的地面高程,点绘出路线纵断面。拉坡,根据技术标准规定的公路的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合成坡度,控制点高程等,确定出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线。并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纵断面图。

4.路基设计。根据确定的公路等级与设计速度拟定路基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尺寸,结合填挖方高度与土质条件拟定路基边坡的坡度与形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横断面设计并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根据沿线地形与地址条件进行路基处理、防护与加固及路基排水设计。

5.特色设计。根据设计资料,结合自身设计,选取方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设计。

6.设计预算。按概预算编制办法的“项目节”统计分项工程量清单,按设计初年的工料机单价,利用专门软件编制本设计项目的设计预算。

7.编制设计说明书。按照设计程序逐项编写本设计项目的设计说明书,分项论述设计原则、方法、结论及其依据。

1.平面设计。

本路段地势较平坦,可以设计大半径曲线或者直线,遇到小山处,应选择两山之间垭口过去,应尽量避免过大的填方或挖方,避免修隧道等,小池塘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填掉。经过城镇避免拆建过多。

2.纵断面设计。

根据平曲线的基本完成,然后按20米的里程桩读出每个桩号的高程,其中包括百米桩,加桩,以及各主点里程桩,初步绘出路段的纵断面图,然后对本路段的纵坡做出初步的安排,在设计纵坡时尽可能的使纵断面上填挖平衡,凸形竖曲线考虑视距问题,凹形竖曲线考虑离心力问题。竖曲线应尽量在平曲线内,做到平纵配合。

3.横断面设计。

结合平、纵断面路段和实际地形图,路基横断面的结构形式和尺寸根据公路等级、土壤地质、任务书中规定的的指标和公路的使用条件、施工方法等拟定一般情况下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尺寸,对于特殊情况下的路基按具体情况作特殊的设计。本路段一般情况下的标准路基横断面形式和尺寸按规范中的要求拟定。

由于填挖情况的不同,路基横断面一般有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三种形式。但应做到基本填挖平衡,并且路基应有足够的压实度,因为路基是道路的主要承重主体。

本设计拟定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路面的设计应根据公路交通量及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土质、材料条件及实践经施工养护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作出符合使用并以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经济合理的路面设计。

6.挡土墙的设计。

为保证坡角稳定,并尽可能节约用地,有些路段在坡角处设置挡土墙。挡土墙一般设计为重力式,底部设墙趾台阶,增加路基的稳定性,并且设置沉降缝及泻水孔。

7.涵洞的设计。

在排水处设计涵洞,应考虑涵洞的截面尺寸,涵洞坡度,涵洞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涵洞的布置位置及孔径大小等。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改渠或者倒虹吸等方法。

8.小桥设计。

根据路线上的水文地质情况,以及桥位地面线资料,参照公路桥涵设计规范设一座小桥。

9.路基土石方调配。

为了达到填方有所“取”,挖方有所“用”,避免不必要的路外借土和弃土,以减少占用耕地和降低公路造价进行土石方合理调配。并采用: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借方=填方;横向调运+纵向调运+弃方=挖方;挖方+借方=填方+弃方,进行复核检查。

10.专题特色设计。

拟选做加筋土挡土墙的设计。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xx,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xx年2月。

2.孙家驷主编,《道路设计资料集1~7》,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xx年1月。

3.路线设计手册编写组,《路线》,人民交通出版社,1979年10月。

4.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规划与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

5.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路基》,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

6.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8年4月。

7.姚祖康主编,《路面》,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

8.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路面设计与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xx年8月。

9.顾克明主编,《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涵洞》,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3年5月。

10.河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公路小桥涵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86年5月。

11何兆益,杨锡武主编,《路基路面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xx年。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矗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矗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十三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当然,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区还是零散的、粗浅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无系统的经验。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热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鉴于以上问题,“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即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的课程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巩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关系着整个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乃至最终取得成功。

学校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要求教师人人要参与、人人有成果,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不同课程的知识传授中,以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成果带来教学效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1)、认真学习和掌握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关理论知识,大胆更新观念,虚心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的研究水平。

(2)、实施课题探讨的过程中,排除各种非实验因素的干扰,有始至终地收集和整理资料,注重分析,为实验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抓住教学技能理论,将“学习、探讨、实验、评析、提高”贯穿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4)、在实验各阶段辅以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学科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尝试。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具体研究工作由计算机教师承担;教务处负责人员、资源、活动安排等协调、指导性工作,并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进行各项业务管理。为保证实验质量,我们通过安排教师到专业学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激励机制,如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公布了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为每人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由考核组对课件进行打分,决定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年度评优活动。另外,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考核有机的融入到其中,评选出优秀课件制作,在学期末的综合表彰会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创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领导加大了经济投入:全校计算机总数达到60台,并建立了cai课件制作室,建起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库。

学校还先后配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硬件设施。参加培训与学习,学习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经历了省、市、校多级的培训,从通识到专题,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也参加了两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电化教育到计算机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师已获得电脑技术中级考核证书,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础性的工作。

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为教师学习提供有利保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主题作用,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对科研工作的评审和奖励制度,对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正确评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励大家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能保证科研工作在硬、软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电教材料丰富,包括音像资料、电子课件、投影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等;另外,订阅大量电教刊物,包括《电化教育研究》、《电教杂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等,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参考指导。

1.研究总结报告.

2.各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3.出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集。

4.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光盘)。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十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信息技术课题开题报告 篇十五

2l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得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在安徽省宁国市农村小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全面应用阶段,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可能。我校自以来,以农远资源的应用为选题,先后申报了宁国市级课题《农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宣城市《合理利用农远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均已结题。

但随着农村小学农远资源配置的提高和不断更新,学校的布局调整,优秀教师的流动等诸多原因,实施并提升资源应用的效益仍为一项重要任务。尤其在农远资源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青年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性效益理解还不透彻,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有效推广,教师在农远资源应用及多媒体的应用上大多还处于浅层次,未能真正将农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资源应用于学与教的策略与方法上值得积极探索与提高,有效把握课改方向,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无一例外的把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的运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譬如“……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是我校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现化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及现代远程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的案例研究,开发使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学与教”方式是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而形成的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的各种方式的总称,也指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应对现代课堂转型。

二、研究内容及预设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通过研究,力求使课题组成员在所教学科中将先进信息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研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师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共享现代教学资源。重点是如何将“学与教”方式有效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取得预期目标,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更为有效的使用范式及运用技能,并有效地促成农村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素养的协调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案例的研究,依托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秀课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农村远程接收ip资源中的学科教学的内容,主要通过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实践应用研究,对学与教的策略与方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摸索,具体表现:。

1.有效促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备课方式,使之农远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2.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形成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有效性的正确观念和认识,引导学生有效地在虚拟环境下探究学习,真正使网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现代课堂的转型。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十六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使用比较恰当,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不少教师程度不等地被信息技术所左右,信息技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变成了“高科技污染”。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新课改进绵薄之力,发挥我校作为现代化示范初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3、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xx年,我校被评为省首批现代化示范学校,20xx又被市教育局授予课改学校实验基地铜牌,这些促进我校把整合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校也因此得益,成为一所热门学校。本课题研究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的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地演示工具,课堂上热热闹闹眼花缭乱,使信息技术变成教学过程中的“高科技污染”,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和谐相处、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圆满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我们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校从一所热门学校向品牌化学校发展。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我们课题里主要指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它强调各自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整合是一种和谐,被整合对象要彼此适应这种和谐。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教学实例。

我校作为省级示范初级中学,十五期间的研究更加深入,着力以学科教学为突破口,研究信息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学校被南京市教育局确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向各学科普及,推出大量成功案例,课题研究顺利结提,被评为优秀课题。可以说学校在信息环境下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上已经总结了宝贵的经验,锻炼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1、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2、因变量:教师的教学方法、整合水平

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老师

以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为重点研究学科,课题研究辐射到化学、生物等学科。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的素质。让学生在新颖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整合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我,成长为新一代科研型的教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师生减负增效的新路,使我校成为一所品牌化的学校。

(1)目前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整合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

(4)整合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

(1)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

(2)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2、个案研究法

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文献法

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课前备课、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解决好主体和客体、手段和目的、预设和生成等之间的矛盾,力争使整合达到最佳结合点,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20xx年4月: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组;开始对我校如何进行此课题的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运用调查研究法,调查我校在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撰写《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状的调查及分析》(负责人:肖莉萍)

20xx年5月到6月:制定课题研究的活动计划,课题组开会学习讨论国内外有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负责人:王跃平)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7月

课题组组织课题阶段实施,重点研究子课题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并从中选出部分向全市展示,撰写《整合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负责人:董秀明);摄制优秀实验课例录像;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负责人:赵晓燕)

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十七

粉笔粉尘污染在学校中的污染应当引起重视,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如何消除粉笔粉尘污染这个问题应该尽快引起各方面人员的重视。本文阐述研制吸尘黑板擦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粉笔教具是目前教学的必备工具,用它来传授知识,是最原始和最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粉笔从其应用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粉笔教具的认识不断提高,即粉笔给人类教育事业带来进步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及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

通过系统动力模型对教室粉尘的分布及危害作出研究后发现,在讲台3m的直径空间内,工作环境竞与炼钢炉前工人受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极为相似。

粉笔从其化学成分构成上来讲,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石灰石)和硫酸钙(石膏),少量的氧化钙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属元素如铁、镉等。以粉笔的化学酸碱度来看属于弱碱性物质,从其物理性质即粉笔在书写和粉笔擦除过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浓度、分散度、比重、形态、硬度、溶解度等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严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现代特征的现代教具如幻灯机、投影机、电脑以及实验室等重要设备,影响这些设备的性能,使用质量和寿命。同时由于大量使用必然需要开采大量的石灰石、矿和石膏矿,这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粉尘对师生呼吸系统包括肺、上呼吸道的危害以及对其它器官和组织的危害包括对眼睛、皮肤、耳朵的危害,还容易诱发其它器官的疾病,如对肝、肾、骨、肾脏等组织损害明显。

粉笔粉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病菌都能吸附在微细粉尘上而被带入学生肺部,从而促成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发生,从而引起学生群体集体感染呼吸道和其它流行病。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室内和细菌总数等卫生指标逐渐恶化,会与微细粉笔粉尘相互作用,加剧粉笔粉尘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我们之所以研究消除粉笔粉尘的方法,目的是可以减轻粉笔粉尘对教师、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危害,使大家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

粉笔粉尘主要是在用黑板擦消除粉笔字的过程中产生,我们主要在粉笔的生产工艺和黑板擦上着手研究消除粉笔粉尘的方法。

研究生产无尘粉笔

(1)目前:市面上原始粉笔

(2)改进:原始粉笔的改进型为无尘粉笔,是在原始粉笔中加入油脂或聚醇类物质作粘合剂,再加入比重较大的原料。

(3)好处:使粉笔的比重和体积都增大,不易飞散粉尘。

(4)弊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明显,成本较大,难以推广。

研制吸尘黑板擦

(1)目前:普通布制黑板擦

(2)改进:制作出吸收粉笔粉尘的设备,由一条导管连接着黑板擦和一个小型圆形箱体。

(3)好处:其功能类似于吸尘器,在擦黑板的同时机器启动,使飞散的粉尘大部分不向外扩张,将粉尘吸进容器内,易于收集粉尘。

(4)弊端:刚接触的人使用时感觉不太灵活方便。

我们针对教室讲台前地方狭窄,老师、学生来往频繁和学生活泼好动等的特点,认为研制一种使用灵活、方便,又能消除粉笔粉尘功能的黑板擦,即在现有传统黑板擦的基础上做一定改进,加入吸尘的功能,解决粉尘向外飞扬的问题。我们着手于研究制作吸尘黑板擦来解决粉尘污染的问题。

1、制作吸尘粉笔擦

吸尘粉笔擦的制作是由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及挑选材料完成的。吸尘粉笔擦是在注塑壳体的内侧,与壳体两边平行铸有两棱骨、四块限位挡板,壳体上端面开有通孔,注塑的板擦固定架的螺杆上端车有螺纹,板擦体镶嵌在固定架下端面凹槽内,固定架位于限位挡板中间,螺杆穿过壳体的通孔与镶有弹簧的上压盖以螺纹连接,毛刷安装在棱骨的凹槽内,收尘片安装在壳体无棱骨对应的一边上。防止了尘土的飞扬,把粉尘收集到一起。

吸尘粉笔擦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在学校中能够广泛推广。使用吸尘粉笔擦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粉笔粉尘,净化教室内空气,有效率达到80%以上。

2、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就 吸尘黑板擦 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请教蔡老师,并通过与老师讨论得到以下解答:

黑板擦的原理。 答:现在市场上已研制出这种黑板擦,但还未能投入使用。原理大致如下:在黑板擦内部装有一小吸尘器,使用时吸尘器将粉笔灰吸入,并存入内部专门收集粉笔灰的容器中,但要定期清理容器。

粉笔灰为什么会掉落,为什么有一部分会飞到空气中? 因为擦黑板过程中会产生风,而粉笔灰很轻,因此可以考虑在粉笔灰中加入一些密度较大的物质,使粉笔灰往下落,减少飘散到空气中。

信息技术开题报告 篇十八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便是乡镇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当然,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或者在部分地区还是零散的、粗浅的、散兵式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无系统的经验。如何把握整合规律,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功能又凸现学科教学应有的功能,这样的话题既具有前瞻性,更具有现实性。因此,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目前的'研究成果,给学科教学带来深刻影响和深度变革,更可以寻求到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热点,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关注整合教学的研究。但是,冷静的思考一下整合教学的开展情况,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数集中在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信息,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多停留在文字信息层面上,缺乏问题解决的信息化交流途径;缺乏有效的学习、引导、监控、评价、反馈支撑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等。

鉴于以上问题,“十一五”期间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关注整合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即从不同的学科知识领域、不同的课程类型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面的整合教学。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2、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

3、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4、 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有效整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1、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求知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和巩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

2、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

3、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而且是一大突破口,关系着整个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乃至最终取得成功。

学校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要求教师人人要参与、人人有成果,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不同课程的知识传授中,以确保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成果带来教学效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1)、认真学习和掌握进行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关理论知识,大胆更新观念,虚心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不断提高课题的研究水平。

(2)、实施课题探讨的过程中,排除各种非实验因素的干扰,有始至终地收集和整理资料,注重分析,为实验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行动研究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抓住教学技能理论,将“学习、探讨、实验、评析、提高”贯穿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4)、在实验各阶段辅以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学科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尝试。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具体研究工作由计算机教师承担;教务处负责人员、资源、活动安排等协调、指导性工作,并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进行各项业务管理。为保证实验质量,我们通过安排教师到专业学校学习、聘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激励机制,如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为确保培训效果,我们公布了考核制度:考核内容为每人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由考核组对课件进行打分,决定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年度评优活动。另外,将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考核有机的融入到其中,评选出优秀课件制作,在学期末的综合表彰会上作全面展示。

加大投入创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领导加大了经济投入:全校计算机总数达到60台,并建立了cai课件制作室,建起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库。

学校还先后配置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硬件设施。参加培训与学习,学习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经历了省、市、校多级的培训,从通识到专题,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也参加了两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电化教育到计算机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部分教师已获得电脑技术中级考核证书,为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完成了基础性的工作。

保证校本教研的开展,为教师学习提供有利保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主题作用,调动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对科研工作的评审和奖励制度,对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正确评价,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能用合理的政策激励大家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能保证科研工作在硬、软件和人力方面的需要。

我校电教材料丰富,包括音像资料、电子课件、投影片、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等;另外,订阅大量电教刊物,包括《电化教育研究》、《电教杂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等,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参考指导。

1.研究总结报告.

2.各学科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经验性论文.

3. 出版《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集。

4.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专辑(光盘)

地源热泵技术的开题报告 篇十九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source)和热汇(heat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三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air-sourceheatpump)ashp。

水源热泵系统(water-sourceheatpump)wshp。

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一次和二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空气热泵系统。

水---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一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一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地表水系统图。

图.1.4地下水系统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源热泵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一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高潮。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xx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一则污染水体,二则浪费水资源。

对于土壤源热泵的发展主要是从19开始。国内数家大学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且大多数进行了地下换热器与地面热泵设备的长期联合运行。其中年重庆建筑大学建设了包括浅埋竖埋管换热器和水平埋管换热器在内的热泵系统;1998年青岛建工学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湖南大学1998年建设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同济大学建设了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这些系统为中国推广土壤源热泵奠定了基础。从xx年开始,在国内长春、济南、温州、重庆、米泉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越来越多的被房地产商所关注和采用。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一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地源热泵技术的开题报告 篇二十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source)和热汇(heat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三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air-sourceheatpump)ashp。

水源热泵系统(water-sourceheatpump)wshp。

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一次和二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空气热泵系统。

水---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一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一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源热泵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xx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一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高潮。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xx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一则污染水体,二则浪费水资源。

对于土壤源热泵的发展主要是从1998年开始。国内数家大学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且大多数进行了地下换热器与地面热泵设备的长期联合运行。其中1998年重庆建筑大学建设了包括浅埋竖埋管换热器和水平埋管换热器在内的热泵系统;1998年青岛建工学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湖南大学1998年建设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1999同济大学建设了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这些系统为中国推广土壤源热泵奠定了基础。从xx年开始,在国内长春、济南、温州、重庆、米泉建立了一系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越来越多的被房地产商所关注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