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公文写作 > 礼仪文书 >

2024年中医方剂学(精选15篇)

时间:| 作者:雁落霞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种文体或某一类作品的最佳样本,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范文范本是指一篇具有典型特征和优良品质的文章,它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范本。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我们首先要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

职业医师考试中医理论知识方剂学必背知识点 篇一

下面是中医理论知识方剂学必背知识点,提供给各位参加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生,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来源】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小草本。茎略扁,细长。叶对生,膜质,无柄,线形,顶端急尖,仅具1条主脉;托叶基部合生,顶端芒尖。春、夏季开花;花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无花梗或有短的花梗;萼管球形,4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有缘毛;花冠白色,管状,顶部4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雄蕊4枚,着生于冠管喉部,花药突出冠管外;花柱顶端2裂,裂片扩展。蒴果膜质,扁球形,顶部有宿存的萼檐裂片。种子细小,有棱。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水田田埂和潮湿的旷地上。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全草扭缠成团状,灰绿色或灰棕色。有主根1条,须根纤细。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花腋生,多具梗。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味微苦、微甘,性凉。归胃经、大肠经、小肠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利湿、解毒、抗癌。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解毒药(一说为抗肿瘤药),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及抗溃疡、抑制生精等作用。

【临床应用】用量50~100克或捣汁,煎服。外用:捣敷。用治肺热喘咳、咽喉肿痛;湿热黄疸、胃炎、胆囊炎、胆石症;肠炎、痢疾、肾盂肾炎、尿道炎、盆腔炎;热毒疮疡、肺痈、肠痈、毒蛇咬伤。内服外敷均可。

【处方】川芎(一钱)、细辛(一钱)、藜芦(一钱)、白芷(一钱)、防风(一钱)、薄荷(一钱)、猪牙皂角(炙。去皮。三个)。

【功能与主治】治卒中风倒地,牙关紧急,人事昏沉。

【用法与用量】上为细末,用芦筒纳药,每用少许吹入鼻中。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黑附子丸用于治中风,四肢瘫痪,妇人血风。

【处方】附子(生,去皮、脐)、乌头(生,去皮、脐)、虎胫骨(涂酥炙)、五灵脂(炒)、防风(去叉)、桂(去粗皮)、海桐皮(锉)、地龙(炒)、狼毒(生,去芦头,用猪血浸一宿,炙干)、自然铜(煅,醋淬七遍)各120克。

【制法】上十味,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四肢瘫痪,妇人血风。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腹时烂嚼,用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大黄丸制法|用法用量:

【处方】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7.5克(熬)、椒目7.5克、葶苈7.5克。

【制法】上七味,捣末下筛,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主十水。

【用法用量】先食饮服1丸,一日二次。渐增,以知为度

【处方】京三棱(炮)90克、丁香皮(不见火)90克、丁香(不见火)、青皮(去白)各30克,干姜(炮)、巴豆(去皮、膜、油,研)各7.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入巴豆拌匀,面、醋和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温中消积。小儿脾胃不和,宿滞不化,腹胀肠鸣,呕逆恶心,便利不调,乳食减少;或疳泻积泻,大便酸臭;亦治丈夫妇人胸膈不快,酒积食积,呕逆恶心,吐泻脾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篇二

内科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科目之一。你知道中医内科方剂有哪些歌诀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方剂歌诀,欢迎阅读。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香薷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饮内陈皮草,枳壳前胡半夏从;葛根木香桔梗茯,气虚感寒最宜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三拗汤用麻甘杏,泻肺平喘效不低。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咽痒蒡蜕痛蓝射,苓半桑白治痰粘,表证重者苏防姜,蒌贝知母咳无痰。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利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伤肺胃,咽涸干咳最堪尝。

1,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越婢汤内加半夏,热哮发作功效良。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原方再加膏二两,水饮得温方可散。

金匮厚朴麻黄汤,辛夏膏杏麦味姜;宣肺化饮降逆气,咳喘胸闷脉浮戕。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玉屏组合少而精,耆朮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加入豆芪名六神,脾虚食少虚热宜。

异功四君加陈皮,小儿厌食用之宜,七味白术四君先,木香葛根藿香齐。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与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六味再加五味子,丸名都气虚喘安。

4)脾肺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5)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即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汤)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

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2)表寒里(肺)热:宣肺泄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清热化痰、清热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汤痰热疗,芩连山栀将火扫; 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四味浓磨煎温服,实邪枳实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

2,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即人参蛤蚧二味)。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黑锡丹中蔻硫磺,桂附楝木沉茴香;芦巴故纸阳起石,降逆平喘镇浮阳。

1、初期:清肺解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苇茎汤方千金存,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在肺成痈毒,热泻脓除新自生。

如金解毒芩柏连,再以山栀制火炎,桔梗甘草除痰浊,热毒内盛肺痈痊。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加味桔梗草白及,贝橘银花苡葶苈,肺痈溃脓吐痰浊,解毒腓脓此方宜。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

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薏仁。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甘桔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知柏柴朴地骨皮,陈莲二地姜枣随。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杞枣远龟板,地芍归鹿紫河车,滋阴补阳莫大焉。

补天大造八珍好,除去川芎与甘草,芪枸鹿龟河车益,怀山远志同酸枣。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全凭越婢平风水,加夏半升奠巨波。

桑白皮汤芩连栀,苏杏贝母半夏施,痰热郁肺喘咳急,清热化痰务先知。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凉。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炫目闰惕急煎尝。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饮逐。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平喘固本党参味,胡桃虫草坎脐配,沉磁橘夏款冬苏,肺肾双疗此方推。

补肺五味与参芪,熟地紫菀配桑皮,肺气虚损喘嗽汗,益气固表莫迟疑。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去术麦冬加龙齿,钟龄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5)心脉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

桃仁红花煎四物,理气青皮与香附,祛瘀丹参和元胡,闷痛正在心前部

6)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桂朮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俱,此是阳郁成厥逆,清热散郁平剂扶。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实易壳功效殊。

3)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涤痰汤有夏橘草,参朮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蒌合成方,通阳里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生脉麦味与参施,补气生津保肺机,少气汗多口干渴,病危脉绝效力奇。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双补是名方。再加黄耆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若加志陈味姜枣,去芎养荣有专长。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彰,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可煎尝。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减去鹿胶与归菟,加入甘草作汤服;方名称为右归饮,扶阳更把阴寒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半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去姜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心无扰。

2,虚证,

1)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黄芩白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定志丸中参菖蒲,二茯远志加白术麦冬朱砂和蜜制,专制心怯神恍惚。去术麦冬加龙齿,钟龄安神定志丸。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交泰丸将心肾交,引来心火命门烧,黄连肉桂六一配,失眠怔忡此方保。


中医妇科方剂学习心得四篇 篇三

本月在中医妇科实习,前两周在病房,后两周在门诊,实习中见到各种人和事,让我感受颇深,即使以后不选择当妇科大夫,但身为一个女生和有众多女性朋友的我来说,还是受益匪浅的,身为一个女性真该好好的保养和保护自己。另外这个月我去得最多的一个校外地方就是中关村,干什么?后面再说吧。做得最多的额外活是让宅急送寄东西和接收宅急送送来的东西。中秋节也很难忘。一并看我下面分说吧。

经过8月25日到8月29日为期5天的临床实习岗前培训,我们正式转入临床实习一次轮转阶段。而第一个转的科是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病房主要病种是输卵管不通性不孕,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主要行中药综合治疗:中药口服(通络煎、内异煎,妇科一、二、三号方,异位通,调冲方),中药灌肠(通络灌肠方,灌肠一、二、三号方),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丹参注射液点滴。利用活血,消症,温通等方法,松解盆腔粘连,消除肿块,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妇科门诊病种则丰富一些:月经不调(提前,后错,老不来,老不断,量少,量多,功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排卵期(经间期出血)、无排卵性(崩漏)等),围绝经期综合症,痛经,白带异常(量多,色白或色黄或色暗红或带有血丝,清稀或豆腐渣状,伴有外阴瘙痒等),盆腔炎(包括子宫,附件炎-输卵管、卵巢),宫颈炎,阴-道炎(细菌性-bv、霉菌性、滴虫性、老年性,可伴泌尿系感染),外阴炎,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囊肿,不孕,早孕(怀孕早期),先兆流产,产后缺乳和回乳,产后抑郁,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至卵巢所致的巧克力囊肿多见),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宫颈癌前病变筛查(tct-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感言:不孕人群增多,奉劝年轻人珍惜自己,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人流药流机会,防止输卵管不通型不孕的发生。避孕最好用避-孕-套工具避孕。避孕药有多种副作用,导致月经失调等,特别是紧急避孕药,少用!安全期避孕不完全安全!

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妇科名声远播,皆因有名老中医许润三主人的坐镇,被人称其为送子观音,令人可想而知老爷爷的医术精湛的同时,从一个侧面看出现代社会不孕不育的人太多了。因此,病房实习时有病人很真诚的劝我说:小姑娘,选妇科没错拉!现在不孕不育的人多了去了,不用愁没有病人!而且要子心切的夫妇,多少钱都舍得出。

当然啦,我是不会让病人多花钱的,即使我真的选择妇科,我也会让病人做最少的检查,接受最必要的治疗。但是,不孕不育的病人,除了说有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接受电脑手机的辐射多,学习工作生活紧张之外,在中医妇科实习期间,让我发现这么一个常见的现象:不孕的妇女以输卵管不通或上举为主,年龄多在三十岁左右,事业家庭经济开始稳定,想要个宝宝增进夫妻感情和生活的乐趣,但偏偏要不了。她们多有人流或药流史,多伴有盆腔炎。由于长期要不到孩子,精神上的折磨,令到她们多情绪忧郁,比较敏感,舌质多紫暗,苔厚腻,脉弦,提示肝郁气滞。

不孕的定义是丈夫生殖能力正常,夫妻间不避孕不怀孕一年以上。造成不孕的原因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免疫性不孕(抗精子抗体的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因不明型不孕。

想看看自己不孕的原因可做以下检查:

看排卵情况(基础体温、b超监测排卵,宫颈粘液镜检,月经第2到4天查内分泌五项),

看输卵管情况(月经干净后3到7天做输卵管通液,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免疫方面查抗精子抗体。

男方造成不育的原因是:精子质量差,可在女方在妇科治疗的同时,男方到男科做精-液常规检查(精子总数、精子密度、活动力-a级b级c级各占多少,成活率,液化时间等),若男方也有相关问题,应同时治疗。

前面提到不孕的妇女以输卵管不通或上举为主,除了少部分是由于输卵管结核及先天性不通等原因外,多是以往有人流史,行刮宫,造成盆腔感染、粘连而使输卵管不通或上举,拾卵能力差,卵子无法与精子相遇而造成不孕。而人流或是因为年少无知,意外怀上,或是因为避孕措施不足,但经济等各方面还不允许有孩子而流掉。

中医方剂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篇四

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医方剂的讲座,这对于我这个平时对中医有一些了解但并不深入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场讲座,我不仅对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体悟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学习收获。

在讲座中,讲师首先介绍了方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我对方剂的形成和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中医方剂中,药物组方是重要的一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体质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疗效。讲师还详细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方剂,例如四逆汤、四君子汤等,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学习了方剂的煎煮方法和用药注意事项,这些都对我将来的学习和应用中医方剂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参加这场讲座,我深切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是一门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的学问,它以平衡人体阴阳、调和脏腑功能为基本原理,追求人体内外的和谐统一。而方剂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的药物组方,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清热解毒等作用。中医方剂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强壮体魄、预防疾病的作用。

第四段:思考与应用。

参加这场讲座后,我深感中医方剂的综合治疗价值。在医疗领域肆虐的抗生素滥用,使得人们对中医逐渐产生了怀疑。然而,中医方剂却在许多疑难杂症、慢性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我们应该对中医方剂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同时也希望中医能够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场讲座,我对中医方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方剂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参加讲座后,我更加了解了方剂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也对一些常用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医方剂的独特魅力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将来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呼吁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尊重中医方剂,在现代医药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证型方剂:妊娠病 篇五

导语: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亦称胎前病。妊娠病不但影响孕妇的健康,还可妨碍胎儿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堕胎、小产,因此必须注意平时的预防和发病后的调治。

1、妊娠剧吐(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诊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停经40天左右剧烈呕吐

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

痰湿阻滞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气阴两亏证——生脉散合增液汤

2、流产(胎动不安,可安胎)

先兆流产 肾虚——寿胎丸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热证——保阴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外伤——圣愈汤

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排出胚胎)

胎动欲堕——脱花煎

胎堕不全——生化汤

血虚气脱——人参黄芪汤

习惯性流产 肾气亏虚证——补肾固冲汤

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

阴虚血热证——加减一阴煎

流产感染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3、异位妊娠(妊娠腹痛,癥瘕)输卵管妊娠最多见

诊断:停经史,一侧下腹隐痛或胀痛,常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发生破裂,突感一侧下腹撕裂样疼痛。

未破损型——宫外孕二号方

已破损型 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一号方

不稳定型——宫外孕一号方

包块型——宫外孕二号方

4、早产(小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间分娩者。

孕晚期,未足月前出现腰酸腹痛,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为主证

肾虚——补肾安胎饮

气血虚弱——胎元饮

血热——保阴煎

跌扑损伤——加味圣愈汤

5、妊娠期高血压(子肿)

诊断: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伴蛋白尿,水肿,少尿

脾虚——白术散

肾虚——真武汤

气滞——正气天香散

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

脾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

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牛黄清心丸

6、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

诊断:妊娠中晚期胎儿存活,生长明显小于妊娠月份

肾气亏虚证——寿胎丸合温土毓麟汤

气血虚弱证——胎元饮合寿胎丸

阴虚内热证——保阴煎

胞宫虚寒证——长胎白术丸

7、母儿血型不合

湿热内蕴证——茵陈二黄汤

热毒——茵陈寄生汤

淤热——二丹茜草汤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 篇六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章节知识点,欢迎阅读。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 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适用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初起,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证者。

注意事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同时,凡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但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最佳。如果汗除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易耗气伤津,甚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临证使用解表剂,必须是外邪所致的表证。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需考虑先解表,后治里;若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用。

1.麻黄汤

组成药物: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意义:麻黄为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以发汗解表,驱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闭,为方中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故用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与麻黄伍用可增强其发汗解表之力,并能透营达卫,而除寒热、疼痛之症,为方中之臣药,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本证之喘,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皆上行而散,故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为甘缓之品,调和诸药,并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有使药而兼佐药之意。

化裁应用: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燥、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参三拗汤)。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参华盖散)。

2.桂枝汤

组成药物: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配伍意义:桂枝辛甘温,温经通阳,解肌发汗以散肌表之风寒,用之以调卫为君药;芍药酸苦微寒,益阴敛营,以固在内之营阴,并用以合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一散一收,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芍药酸敛而不碍邪,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之中有调卫散邪之功。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调卫,又能温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助芍药合营阴,二药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均为佐药。炙甘草既益气和中,与大枣同用,助白芍和营,有安内攘外之功,为佐药;又能调和诸药为使药。

化裁应用: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风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外感风寒,项背强而不舒,反汗出恶风者,是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于濡养,可酌减桂、芍用量,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参桂枝加葛根汤)。有咳喘气急加厚朴杏仁,以下气平喘(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表证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这,可加大桂枝用量,以温通心阳,降逆平冲(参桂枝加桂汤)。腹满时痛者,则当备用芍药,以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参桂枝加芍药汤)。

3.小青龙汤

组成药物: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主治证候:风寒客表,水饮内停。症见恶寒发热不渴,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

配伍意义:麻黄、桂枝相配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且麻黄肃降肺气以助里饮之化,为方中君药,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学,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化裁应用: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4.九味羌活汤

组成药物: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配伍意义:羌活辛温芳香,上行发散,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除在表之风寒湿邪最宜,故为方中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既合诸辛温之品祛风发表,又缓羌活辛温之燥烈;苍术辛苦温燥,即可发汗助羌活以散表湿,又可入脾以防外湿而致内湿之变,二药合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寒祛风,又能行气活血,宣痹以除头身疼痛;黄芩泄气分之热,生地泄血分之热,并兼防诸辛温香燥之药伤津之弊,共为方中之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5.止嗽散

组成药物: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证候: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1.银翘散

组成药物:连翘、银花、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重用金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共为君药。薄荷、荆芥穗、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共为臣药,其中豆豉、荆芥穗虽为辛温解表之品,但温而不燥,又与银花、连翘同用,其温性被制约,而增强其疏散透表之力,为去性存用之法。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桔梗宣肺利咽,甘草生用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均为佐药。其中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而兼为使药。

辛凉轻剂—桑菊饮;

辛凉平剂—银翘散

辛凉重剂—白虎汤。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药物: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证候:症见身热不解,喘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配伍意义:麻黄宣肺平喘,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为君药。辅以辛甘大寒之石膏,善清肺热,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麻黄辛温发表之性减弱,而以宣肺平喘为功,二药相伍,一清一宣,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宣利肺气,助麻黄、石膏平喘止咳,为方中佐药。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并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

3.桑菊饮

组成药物: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证候:风温初起。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败毒散

组成药物: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益气祛湿。

主治证候: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配伍意义: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川芎辛温香窜,能散能行,可助二活解表,又可行血祛风,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功;柴胡、薄荷辛散解肌,可以宣透表邪以解热,并为臣药。枳壳降气,桔梗开肺,一升一降以宽胸利气,可使气机舒畅而有助风寒的外解和湿邪的分消以除胸膈痞闷;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以除痰湿,止咳嗽;生姜散风寒;小量人参补气,使正气足则鼓邪外出,一汗而风寒湿皆去,皆为方中佐药。甘草益气调中,调和诸药,为方中佐使药。

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变化:方剂学 篇七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删除了:方剂学在中医药学忠的地位和重要性,方剂学发展概况。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删除了:(“八法”)的基本理论。

3.“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删除了:理论、具体。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删除了:在遣药组方中的。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删除了:概念。

8.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删除了:临床常用。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换:“方义”为“方解”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香苏散、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加:香苏散。

(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夭王补心丹。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11)理气剂: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加:柴胡舒肝散、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二妙散、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

加:二妙散。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

(18)驱虫剂:乌梅丸。

10.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1)解表剂: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葱白七味饮。

删:加味香苏散。

加:正柴胡饮、葱白七味饮。

(2)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

加:当归芍药散。

(4)清热剂:栀子鼓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泻黄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加:栀子鼓汤、泻黄散。

(5)祛暑剂:香薷散、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加:香薷散。

(6)温里剂: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人参蛤蚧散、八珍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七宝美髯丸、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龟鹿二仙胶。

(9)安神剂: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交泰丸。

加:交泰丸。

(10)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易黄汤、清带汤。

加:易黄汤、清带汤。

(12)理气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四磨汤、加味乌药汤、橘核丸。

加:四磨汤、加味乌药汤。

(13)理血剂: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丹参饮、大黄?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加:丹参饮。

(14)治风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玉真散。

加:玉真散。

(15)治燥剂:桑杏汤、增液汤、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

加:益胃汤。

(16)祛湿剂: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五皮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加:当归拈痛汤。

(17)祛痰剂: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加:小半夏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18)消导化积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加: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19)驱虫剂:肥儿丸、化虫丸、布袋丸、伐木丸。

加:化虫丸、布袋丸、伐木丸。

(20)其他:犀黄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以上9、10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方剂学》强化题及答案 篇八

a型题(每题由1个以肯定或否定形式表述的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这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的或最恰当的,其他4个均为干扰答案)

1. 祛湿剂属于 “八法”中的( )

a 补法 b消法 c 下法 d 清法 e 和法

2.患者,男,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沉重,倦怠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宜选用( )

a 平胃散 b藿香正气散 c 茵陈蒿汤 d 真武汤 e 八正散

3.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方剂是( )

a 平胃散 b完带汤 c 八正散 d 茵陈蒿汤 e 藿香正气散

4.平胃散与藿香正气散共有的药物是( )

a 白术、茯苓、甘草 b陈皮、厚朴、甘草 c 厚朴、陈皮、藿香

d 苍术、白术、甘草 e 苍术、厚朴、甘草

5.患者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治宜首选( )

a 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 小青龙汤 d 三仁汤 e 连朴饮

6.藿香正气散的君药是 ( )

a 半夏 b 陈皮 c 藿香 d 白术 e 茯苓

7. 茵陈蒿汤的君药是( )

a 茵陈 b大黄 c 栀子 d 黄柏 e 甘草

8.茵陈蒿汤的药物组成除茵陈蒿、大黄外,还有( )

a 茯苓 b 泽泻 c 栀子 d 黄柏 e 干姜

9.八正散的功效是( )

a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b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c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d 利水渗湿,温阳化饮 e 利水清热养阴

10.八正散的君药是( )

11.八正散中山栀的作用 ( )

a 清宣胸脘郁热 b荡涤邪热 c清泄三焦、通利水道 d泻火除烦 e凉血解毒

12.八正散与小蓟饮子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13.八正散组成中包含下列哪首方剂( )

a 六一散 b二妙散 c 导赤散 d 五苓散 e小蓟饮子

14.患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尽畅,尿色浑赤,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首选( )

a 萆薢分清饮 b小蓟饮子 c 桑螵蛸散 d 八正散 e 导赤散

15.三仁汤中有“宣上、畅中 、渗下”作用的代表药物是( )

a 杏仁、半夏、通草 b杏仁、半夏、滑石 c 杏仁、厚朴、通草

d 杏仁、白蔻仁、竹叶 e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16.三仁汤的功用是( )

a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d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e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17.三仁汤主治证属于( )

a 湿浊中阻 b热重于湿 c 湿重于热 d 湿热并重 e 湿热蕴毒

18.治疗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而细濡者,应首选( )

a银翘散 b麻黄汤 c平胃散 d三仁汤 e六味地黄丸

19.治疗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颐肿口渴,身目发黄,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应首选( )

a 茵陈蒿汤 b 八正散 c 银翘散 d甘露消毒丹 e 三仁汤

20.甘露清毒丹与三仁汤的共同药物是( )

a白蔻仁、白通草 b滑石、木通 c杏仁、白蔻仁 d滑石、白蔻仁

e白蔻仁、木通

21.甘露消毒丹中配伍连翘、射干、贝母、薄荷的作用是( )

a 利湿化浊,泻火解毒 b行气化湿,悦脾和中 c 利水渗湿,清热解暑

d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e 清利湿热,退黄

22.王士雄誉之为“湿温时疫之主方”的方剂是( )

a三仁汤 b 六一散 c 藿香正气散 d甘露消毒丹 e茵陈蒿汤

23.治疗湿温、时疫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的'常用方剂是( )

a 茵陈蒿汤 b 八正散 c 甘露消毒丹 d 连朴饮 e 三仁汤

24.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的常用方是( )

a连朴饮 b 理中丸 c 藿香正气散 d甘露消毒丹 e半夏泻心汤

25.连朴饮方中重用的药物是( )

a 制厚朴 b川连 c制半夏 d石菖蒲 e芦根

中医方剂讲座心得体会总结 篇九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精彩的中医方剂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医方剂的起源和分类,还学习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制剂方法以及应用要点。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第一段:了解中医方剂的起源和分类。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讲师详细地介绍了中医方剂的起源和分类。我了解到,中医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中医方剂可以根据其组成方式和应用范围进行分类,分为复方剂和单方剂。复方剂是由多味中草药组合而成,具有多个功效和作用;而单方剂则是单味中草药制成,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对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医师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医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第二段:学习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制剂方法。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讲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制剂方法。中医方剂的药物组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相投、相互协调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在制剂方法方面,中医方剂有煎煮剂、水蜜丸、散剂等多种制剂形式。每种制剂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领域和优点,医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

第三段:中医方剂的应用要点与注意事项。

讲座的第三部分,讲师重点讲解了中医方剂的应用要点与注意事项。我了解到,中医方剂的应用要点包括辨证施治、药物剂量、用药期限和调配方法等。辨证施治是中医方剂应用的核心,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判断病机以及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用药方面,医师需要掌握药物的适量、守时服用、忌口等方面的要点。此外,中医方剂的调配方法也需要格外注意,确保药物的配方准确无误。

第四段:中医方剂的独特魅力与临床应用。

通过这次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中医方剂的独特魅力和临床应用。传统中医学在方剂的制备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方剂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相比于西药,中医方剂往往具有多个药物的协同作用,能够从多个方面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达到整体调理的效果。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方剂常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第五段:中医方剂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讲座的最后,讲师还对中医方剂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进行了探讨。我认识到,中医方剂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中医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医方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中医方剂的研发和应用将逐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同时,中医方剂也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和临床实践,以保持其独特的疗效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次中医方剂讲座,我不仅增加了对中医方剂的知识和了解,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方剂,为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方剂学 篇十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八阵"的内容及实际意义。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8.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香苏散、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夭王补心丹。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11)理气剂:柴胡舒肝散、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失笑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二妙散、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

(18)驱虫剂:乌梅丸。

10.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1)解表剂: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葱白七味饮。

(2)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

(4)清热剂:栀子鼓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泻黄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5)祛暑剂:香薷散、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6)温里剂: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人参蛤蚧散、八珍汤、人参养荣汤、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石斛夜光丸、大补阴丸、虎潜丸、七宝美髯丸、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龟鹿二仙胶。

(9)安神剂: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交泰丸。

(10)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易黄汤、清带汤。

(12)理气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四磨汤、加味乌药汤、橘核丸。

(13)理血剂: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丹参饮、大黄?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玉真散。

(15)治燥剂:桑杏汤、增液汤、益胃汤、玉液汤、琼玉膏。

(16)祛湿剂: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五皮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7)祛痰剂:小半夏汤、止嗽散、三子养亲汤、滚痰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18)消导化积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鳖甲煎丸、海藻玉壶汤、消瘰丸。

(19)驱虫剂:肥儿丸、化虫丸、布袋丸、伐木丸。

(20)其他:犀黄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以上9、10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第七章 篇十一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秦将军只要半壶枣酱。

防风能圣散《宣明论方》:将军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妈归金石桥。

二、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秦连割草。

石膏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百子练琴吃麻糕。

三、解表温里。

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俏姐当皇后,令下臣烧白熊肉、酱猪肝。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第七章 篇十二

理中丸《伤寒论》:草人赶猪。/老人白干。

吴茱萸汤《伤寒论》:吴江大人。/吴玉找姜大人。

小建中汤《伤寒论》:草医要姜汁枣。/桂枝汤加胶饴。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姜姨任教。

二、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父酱肝。/四逆老夫子将回阳救逆。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陈夫人下令炒五香酱猪肉。

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刘金虎媳妇肉肉回故乡牧羊。

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肝大同志要当心。/通知要找心肝。

2014考研中医综合大纲:方剂学 篇十三

1.方剂和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方剂学发展概况。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贡献及代表作。

2.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七方”、“十剂”、“八阵”的理论、具体内容及实际意义。

4.方剂与药物的联系与区别。

5.配伍的目的。方剂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君臣佐使”理论对临证遣药组方的指导意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具体运用。

6.方剂变化运用的主要形式。各种变化的前提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7.常用剂型的概念、性能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8.临床常用各类方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9.下列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应用及注意事项。

(1)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3)和解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4)清热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清胃散、玉女煎、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5)祛暑剂:新加香薷饮、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6)温里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7)表里双解剂: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

(8)补益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内补黄芪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地黄饮子。

(9)安神剂: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夭王补心丹。

(10)固涩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固冲汤。

(11)理气剂:半夏厚朴汤、瓜蒌薤自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枳实消痞丸、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12)理血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生化汤、补阳还五汤、小蓟饮子、槐花散、咳血方、黄土汤。

(13)治风剂:大秦艽汤、川芎茶调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

(14)治燥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

(15)祛湿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茵陈蒿汤、连朴饮、八正散、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实脾散。

(16)祛痰剂:二陈汤、温胆汤、贝母瓜蒌散、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17)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枳术丸、健脾丸。

(18)驱虫剂:乌梅丸。

10.下列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1)解表剂:加味香苏散、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参苏饮。

(2)泻下剂: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3)和解剂:痛泻要方。

(4)清热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牛蒡解肌汤、导赤散、苇茎汤、清骨散、秦艽鳖甲散、当归六黄汤。

(5)祛暑剂:清络饮、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6)温里剂:吴茱萸汤、大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7)表里双解剂:石膏汤、五积散。

(8)补益剂:泰山磐石散、补肺阿胶汤、大补阴丸、虎潜丸、左归丸、右归丸。

(9)安神剂:珍珠母丸、磁朱丸、甘麦大枣汤。

(10)开窍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紫金锭(玉枢丹)、苏合香丸。

(11)固涩剂:金锁固精丸、缩泉丸、固经丸。

(12)理气剂:越鞠丸、金铃子散、厚朴温中汤、橘核丸。

(13)理血剂:七厘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活络效灵丹、大黄(庶虫)虫丸、十灰散、胶艾汤。

(14)治风剂:消风散、牵正散、小活络丹、天麻钩藤饮、阿胶鸡子黄汤。

(15)治燥剂:桑杏汤、增液汤、玉液汤、琼玉膏。

(16)祛湿剂:甘露消毒丹、五皮散、萆薢分清饮、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17)祛痰剂:止嗽散、三子养亲汤。

(18)消导化积剂: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葛花解醒汤。

(19)驱虫剂:肥儿丸。

(20)其他:犀黄丸、透脓散(《外科正宗》)、小金丹。

11.9、10两项所列方剂中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方剂学,历来被公认为中医综合考研的大难题,面对浩瀚如海的各种方剂,如何辨别方剂中各味药的君臣佐使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等等的内容,我觉得对于方剂学的复习,主要总结为四个字,叫做博闻强记,对于概念性知识,对于一些基本方,经方验方,没有过多好的捷径可走,就是记,记得越多,烂熟于心,才能应对自如。然后,我比较提倡对于方剂学要博闻,就是多读多看,譬如众多名医名家对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经方、验方都提出过非常的精彩的按语,通过对这些按语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于方剂的理解和运用,使枯燥的记忆变的豁然开朗。

中医方剂趣味记忆第十章 篇十四

白虎汤《伤寒论》:师母干净。/白虎精食母肝。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草人半夜卖米糕。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乔皇帝住西单卖银元。/乔连花选升丹麦主席。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脚要生皮。

三、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百子练琴。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乔将军住黄山,销草和蜜。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剩元胡。/陈胜巧拦截牛马,才将秦国老凯旋。

四、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

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草地牧猪。/竹杆通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

左金丸《丹溪心法》:昨进黄鱼。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赶白骨精。/白骨精是草包。

清胃散《兰室秘藏》:生母当皇帝。/生母当黄妈。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草高防山火。

玉女煎《景岳全书》:师弟卖母牛。/十亩麦地一头牛,胃热阴虚玉女愁。

芍药汤《保命集》: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秦香莲当兵,将军要炒肉。

白头翁汤《伤寒论》:百翁练琴。/秦连喊拜拜。

六、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庆贾母诞生。/母鳖好生蛋。

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乌龟教母鳖清湖底。

清骨散《证治准绳》:知青浇草,地鳖胡饮。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百龟皇帝齐练琴。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考试练习题 篇十五

导语:病人惊悸不宁,虚烦少寐,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舌苔黄腻,脉弦滑微数者,治宜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下面是关于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的相关试题。

a2型题

1.由陈皮、芍药、防风、白术组成的方剂是

a.四物汤

b.健脾丸

c.四逆散

d.痛泻要方

e.二陈汤

答案:1.d

2.由干姜、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的方剂是

a.半夏厚朴汤

b.厚朴温中汤

c.实脾散

d.半夏泻心汤

e.小陷胸汤

答案:2.d

3.由桂枝汤倍芍药,重加饴糖组成的方剂是

a.大建中汤

b.当归四逆汤

c.炙甘草汤

d.小建中汤

e.理中汤

答案:3.d

4.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组成的方剂是

a.半夏厚朴汤

b.痛泻要方

c.半夏泻心汤

d.大柴胡汤

e.四逆散

答案:4.c

5.组成不含粳米、甘草的`方剂是

a.白虎汤

b.麦门冬汤

c.泻白散

d.(王氏)清暑益气汤

e.清胃散

答案:5.e

6.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的方剂是

a.四逆散

b.四逆汤

c.理中丸

d.温脾汤

e.四君子汤

答案:6.b

7.组成中不含大黄、芒硝、甘草的方剂是

a.桃核承气汤

b.凉

膈散

c.新加黄龙汤

d.防风通圣散

e.麻子仁丸

答案:7.e

8.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的方剂是

a.五苓散

b.肾气丸

c.实脾散

d.真武汤

e.平胃散

答案:8.d

9.下元虚衰,痰浊阻窍之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用,治宜用

a.大秦艽汤

b.牵正散

c.小活络丹

d.地黄饮子

e.补阳还五汤

答案:9.d

a.龙胆泻肝汤

b.防风通圣散

c.消风散

d.银翘散

e.仙方活命饮

答案:10.c

a.六味地黄丸

b.大补阴丸

c.咯血方

d.百合固金汤

e.养阴清肺汤

答案:11.d

12.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尽,少腹冷痛者,治宜用

a.血府逐瘀汤

b.温经汤

c.桃核承气汤

d.生化汤

e.复元活血汤

答案:12.d

13.病人胸胁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舌边有瘀点,脉弦涩者,治宜用

a.十枣汤

b.血府逐瘀汤

c.越鞠丸

d.一贯煎

e.复元活血汤

答案:13.b

14.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脘腹满痛,大便不解者,宜用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大柴胡汤

d.小柴胡汤

e.蒿芩清胆汤

答案:14.c

15.炎夏之季,身热汗多,咽干口燥,体倦气短,舌红少津,脉虚细,治宜用

a.六一散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生脉散

e.白虎汤

答案:15.c

16.阳气虚弱,阴血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舌淡苔少者,宜用

a.归脾汤

b.天王补心丹

c.炙甘草汤

d.酸枣仁汤

e.八珍汤

答案:16.c

a.酸枣仁汤

b.天王补心丹

c.温胆汤

d.甘麦大枣汤

e.归脾汤

答案:17.c

a.败毒散

b.九味羌活汤

c.羌活胜湿汤

d.杏苏散

e.藿香正气散

答案:18.b

a.青蒿鳖甲汤

b.清暑益气汤

c.麦门冬汤

d.清骨散

e.当归六黄汤

答案:19.a

a.清蒿鳖甲汤

b.清骨散

c.六味地黄丸

d.一贯煎

e.大补阴丸

答案:2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