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入党入团 > 教师思想汇报 >

小学科学课浮力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时间:| 作者:飞雪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一

2、国外科学课程标准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何启示?第二次作业。

1、如何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合力作用?

2、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次作业。

1、阐述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种理性假设。

具体要求:

(1)字迹清晰,书写认真。

(2)要点准确,内容充实。

(3)统一用学校大的作业纸,分开写,每次作业单独存档。

(4)不做或整篇抄袭的,0分。

二、副卷作业。

任意选择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具体格式见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来,手填具体内容;“教师意见”不用填。

三、期末考试。

题型: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业的提交时间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二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三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1、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五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七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讨论。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八

在第一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已经认识到材料有着丰富的特性。本课的研究是以学生们常见的布料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选用不同的布料,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对布料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

1、科学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用来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学探究:设计、完善简单的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能科学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认识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能根据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适的选择。

1、每组装有棉布、丝绸、毛料、雨伞布的信封一个。

2、小喷壶12个、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个。

3、雨伞架一把。

4、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课件出示雨天打伞的图片。

3、揭示课题。

看来,这里面还有许多奥秘值得我们研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

学生好奇地进行猜测。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提出汇报要求,并板书。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老师提出具体要求。

(2)如何让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样观察比较四块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的方法,师问:如何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共同探讨,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实验的方法和目的。

让学生明白科学必须经得起实验检验。

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目的。体现以生为本。

1、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师安排学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实验)。

3、小组汇报。

4、比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种雨量时各种布料的特点,总结适合做雨伞的布料是哪种。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学生通过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提出实验要求,可以节省时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说说其他的布料适合做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探讨其他布料的用处。

让研究延续,体现科学课的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九

我国是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

1、 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 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

2、 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 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检测

一、观察导入 激活思维

1、 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2、 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3、 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

4、 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 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 小组活动

3、 通过小组交流认识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 认真倾听老师小结。

1、 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和图片,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2、 能主动地、热烈地开展小组活动,各抒己见。

3、 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互动,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积极争取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观察讨论 深入理解

1、 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

2、 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

3、 组织学生把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捕捉闪光点,给于鼓励;抓住分歧点,激起矛盾冲突,引导他们进行争辩。

4、 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 学生看录象及投影呈现的资料,了解资料所体现的内容。

2、 针对这些内容,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3、 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发言,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4、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5、 通过讨论交流和倾听教师的总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完善的认识。

1、 学生能认真仔细地观看资料,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2、 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协作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3、 结合老师同学提供的资料和信息,能简要阐述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并初步构建这部分内容的认知体系。

4、 能从老师的总结中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

三、激活思维 深化认识

2、 利用录象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现在你想说什么?先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

3、 巡回了解小组讨论情况,及时加以指导。

教师小结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前景的广阔性,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1、 学生展开设想,各抒己见

2、 针对录象结合自我认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3、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 对他人发言作评价并可提出异议。

1、 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2、 通过录象资料倾听他人发言,初步了解自然资源。

3、 能从老师的总结,同学的看法中,深化对自然资源的认识。

四、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1、 教师课堂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一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

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1、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教材中列出了干电池、光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2、我们来发电。教材中安排了用电动机模拟发电的活动。教材中的用电动机来发电,难度很大,小电动机很小,露出来的小螺丝口很难拴住绳子,为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详见教学过程,活动一。

3、了解发电真的电能从哪里来。

在上一课中,学生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

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制成电流检测器。学生对于电转化成磁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这一课将磁铁也缠上线圈,移动起来,反过来,就产生了电,可以用第一课的电流检测器来检验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的方法有多种。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重点

第二个活动,我们来发电,将磁能转化成电能。

难点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本课采取,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对“电能是哪里来”的理解。

1、借助第一课和前几课对电产生磁,引出电能转化成磁能,进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过程直观看到电磁之间的互相转化,转化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发电厂的电是哪里来的。

2、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解剖一节电池,让学生观察电池的内部构造,理解电池作为有毒垃圾的特殊处理方法。

做一个浓盐水电池和水果电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教师准备:

1、解剖好的一节1号电池

2、铜片、锌片,导线,浓盐水

为每个小组准备:

1、电流检测器(罗盘和线圈组成的)

2、条形磁铁

3、导线一米长

4、手摇发电机

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分钟

出示做好的电流检测器,说说构成和使用方法。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里面其实也包含着,可逆性这一认知。比如,我们可以从一楼走到三楼,那么反过来,我也能从三楼下到一楼。

新授

活动一:我们来发电

分组实验

(20分钟)

1、每组一块条形磁铁,将导线缠到磁铁上,和缠到铁钉的方法一样,注意两端留出线头,以便和电流检测器相连。

2、观察各组的实验情况,适时停止实验,进行小结。

3、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了,电能是从磁铁晃动来的。磁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手摇发电机,也是利用摇把摇动使磁能转化成了电能。

那么电能都是从磁转化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书:63页各种各样的电池。

1、各小组按照老师要求,做出简易发电器,然后,开始实验如何证明这个发电器发出了电,如何和我们前面做的电流检测器连在一起。

2、讨论交流实验发现:

a、电能产生磁

b、磁铁来回移动产生了电,电流检测器里面的小磁针摆动起来了。

c、……

3、给每组下发手摇发电机,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的原理。

动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做出简易发电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新授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电池(演示实验)

(10分钟)

提问:教材中列出了哪些电池,说说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电能。

大家一定对电池很 感兴趣,下面请大家看看老师解剖好一个一号电池,看看它的内部构造。

1、教师解剖一个一号电池,让学生观察里面的化学药品。

2、浓盐水电池:

将铜片和锌片(废电池外壳)插入盛有浓盐水的杯中,用导线连接在“电流检测器”上,可以看到产生了电流。

3、水果电池

做一个水果电池,将铜片和锌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产生电流。

请学生思考回答:电池为什么不能乱扔?

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个水果电池。

新授

活动三:(5)

发电站的电是哪里来的?

现在我们了解了电池里的电是哪里来的,那么发电厂的电呢?

我们使用的绝大部分电是来自发电厂,发电厂都是用发电机来发电的。发电机和我们刚才做的简易发电器类似。

煤电

是用煤烧锅炉,化学能变成热能,并把热量传给水,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蒸汽轮机转动,热能变成动能,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动能变成了电能。

风力、水里发电就是靠风力和水流动的力量,推动涡轮机,涡杆转动磁铁产生电流。

填写:64页表格

课堂小结

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电是哪里来的,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

做一个水果电池

阅读课外读物,关于电学知识。

板书设计

电从哪里来?

来回移动缠着线圈的电磁铁

铜片和锌片 放入浓盐水

产生了电流

电流检测器里的小磁针转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三

1.知识目标: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给每组学生准备: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演示实物:大米、黄豆、苹果、葡萄、黄瓜、豆角、土豆、草莓、鸡肉、猪肉、鳝鱼……。

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

2.揭示题目。

3.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

2.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a.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1.操作指导: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

2.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

(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四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发声罐”的游戏发出的声音,感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改变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通过这项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为减少噪声而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噪音可以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掌握一些避免或者消除噪音的方法。

2、经历对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愿意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能说出噪音的危害,体验噪声带来的烦恼,愿意养成成控制噪声的意识。

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易拉罐、塑料瓶其他瓶子或罐子、玻璃珠、铃铛、毛巾、黄豆、硬币、废报纸、各种减少噪声的标志和图片、学生实验用品一套。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出示发声罐摇几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像这样由一个罐和一个发声物组成的装置,在今天的研究中我们把它叫做发声罐。

2、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发声罐呢?要求:在发声罐内只准放一样物品。

3、听了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材料所展示的发声,你发现什么?

4、小结:不同的材料发出声音不同。

猜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自选材料、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制作情况。

把做的发声罐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从让学生尝试小实验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

1、现在老师不限定材料,要设计一个比刚才更响的发声罐,你打算怎么做?

2、心动不如手动,让我们来试试吧!

3、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声罐给大家介绍一下?

4、通过制作这个发声罐,你知道影响发声罐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7、你知道这些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

8、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吗?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资料“噪音污染的'危害”。

体会制作发声罐、分析发生罐的声音、体会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循序渐进,前一活动为后一活动打基础。

2、你是怎么使发声罐的声音降下来的呢?(控制了哪个因素?)。

3、小结:你们做得都很成功,而且用了填塞、包裹等多种办法,通过你们的努力,现在我们的教室已经安静了下来。

5、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小声说话?我们做哪些事情要小点声呢?

7、介绍:汽车消音器、隔间墙、禁止鸣笛标志等。

倾听老师讲解,观看图片资料。

课后活动。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附:资料: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噪声像毒雾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人就懂得了噪声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渐地人们还知道了强烈的噪声会损害人的身体,甚至引起死亡。

1、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4、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5、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6、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五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

(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

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

c、观察百叶箱。

(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

(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一)课后作业。

判断题。

1、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2、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3、全国各地的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区高,内陆地区低。()。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六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能设法查阅各国人造卫星的资料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能游根据的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用模拟实验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

2、相关课件。

1课时。

老师、今天我们来聊聊人造卫星的.话题。我相信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我们分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并按照你们自己的标准给他们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以及分类结果。

老师、适时用课件进行说明。

学生、猜测。

老师、我们用一个实验模拟一下。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

老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与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这时的拉力不是绳子而是地球引力。

学生、活动、交流。

设计一个实验来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

板书: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

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地球引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七

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探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它还有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小学科......

认识磁铁大八里小学杨志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3.磁性和磁极。过程与方法:1.能......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八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4.小结: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十九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