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123查范文网!

当前位置: 123查范文网 > 演讲稿 > 和谐社会 >

和谐社会论文(模板17篇)

时间:| 作者:曼珠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你可以看到对和谐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全面评价。

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篇一

(一)部分汽车集团汽车销量占据主要地位。

从汽车销量来看,销售量排名靠前的汽车主要集中在大众、福特、通用、日产等汽车品牌,其中大众所占比例最高,汽车的产销较为集中。如表3所示。

(二)供需关系决定汽车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gdp每增加1%,汽车拥有量增加1.02%~1.95%。之后,中国汽车需求量急剧增长,从生产供给方面看,我国汽车生产供给量在逐年提高,并且增长速度逐步加快,与消费同步。仅为444.37万辆,而20汽车产量超过2000万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汽车供需体现出明显的“需求拉动供给”。而且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出现“供不应求”的特殊事实,国内汽车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如表4所示。

二、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高增长时,汽车工业总是以高于其他产业的速度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每增加1万辆车,拉动gdp增长88.82亿元。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间,国民经济增长了36倍,汽车工业产值增长了57倍。根据表5中所示,我国的汽车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国内生产总值也在逐年增长,汽车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到间,汽车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0个百分点,应该说是转折年。因此,汽车工业的产值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汽车的产业链较长,上游涉及到冶金、有色金属、橡胶、电子、石化、钢铁等行业,下游涉及到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广告等行业。汽车的产业链较长,汽车的工业产值每增加1各单位,相关行业至少增加:上游0.6,下游2.67个单位。比如对上游汽车电子产业的带动。20我国汽车电子产值2672亿元,伴随着我国整车产量和单车电子成本比例的提升,以单车电子件2-3万元的较低用量测算,国内汽车电子空间接近4000-6000亿元。以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来计算,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其中,车载电子相关子行业增速有望达到30%以上。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欧美发达国家中,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概有40%左右要支付给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设计、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业。这也许就是汽车工业发展对服务业的基本带动作用。汽车产业对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很大,基本原因在于其产业链条的延伸范围很宽、延伸半径很长。

四、汽车产业对财政收入的巨大贡献。

我国汽车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逐渐攀升,利税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到4%、5%左右,对我国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

五、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汽车产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就业机会和间接就业机会。据相关资料显示,汽车及相关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美国:17%,德国:16%,日本:11%;中国:直接就业人口:200万,间接就业人口:3000万;汽车行业每个就业岗位带动零部件附属产业7.5个就业岗位,根据汽车产业链发展的趋势,汽车行业的重心将体现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销售服务环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两类人才的短缺:一类是具有专业特长和实战研发经验的高层次的人才及团队;二是汽车服务类人才。总体来说将会造成汽车研发人才、外贸和法律人才、营销人才、保险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论文 篇二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大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强烈的打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唯一居住的家园,我们住在这里,就应该爱护它,爱护它的环境,爱护它的花草树木,爱护它的一切。

就拿我们常常说的垃圾分类来说吧。垃圾分类这件事从我小学开始便开始呼吁起来,相关的手抄报也做了不少,如果要问我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我肯定能够回答上来。可是为什么到了现在,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呢?还是从我们自身找原因。首先,我家里并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毕竟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我问过身边的同学,家里都没有这种意识。其次,我所居住的小区原先是有分类垃圾桶的,渐渐地,就又变回原来的大垃圾桶了。而且,有些人不把垃圾打包好就倒到垃圾桶里,造成垃圾桶不仅很脏,而且臭味弥漫,人们都不想接近它,又怎么可能会想垃圾分类的事,远远地把垃圾扔进去就行了。社区以及政府除了,用罚款的方式来监督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之外,更应该配备相关的设备。比如说,给每家每户家中分配至少两个垃圾桶,用来垃圾分类。并提醒居民要套好垃圾袋。同时对小区垃圾桶进行维护,至少要保持基本干净。同时对收垃圾的人进行培训,每次收完垃圾要放回原处,不要乱放。

秸秆燃烧也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我从没有见过。但是燃烧秸秆而产生的空气污染却是常有耳闻。秸秆是种植玉米必然的产物,焚烧肯定是不行。若想粉碎还要受地理位置等一系列条件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在不便地形上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同时还要政府的帮助,比如定期派车从山区里运出秸秆进行粉碎。虽然成本较高,但是有效的控制的空气污染。

虽然这些都能强制的保护我们的环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共同维护生态,建立和谐社会。

关于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最新5篇 篇三

摘要我国每一届领导人都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政府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诚信友爱,和谐有序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理想中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媒介的社会功能,以及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要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找准媒介的位置,就要清楚媒介的社会功能有哪些。一般说来媒介的社会功能包括喉舌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几个主要方面。媒介通过自己的社会功能影响和转变大众的思想、观念、生活,价值观,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1媒介的社会功能分析。

媒介应该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媒介的首要功能也是重要功能就是社会舆论,媒介通过社会舆论监督和推动大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媒介负有观察和监督社会的责任,因此,媒介的公信度是媒介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例如一些新闻调查类的节目或者专栏,诸如《今日说法》、《社会调查》、《焦点访谈》等节目,对于社会上的新闻事件全视角,无隐瞒的追踪报道,对于大众来说,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一些事件也因为媒体的介入得到了妥善解决,在维护和构建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强大责任。

1.2媒介的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赋予媒介的重要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媒介如何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引领者的作用呢?首先,媒介应该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作为人们群众只有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感受和谐,才能积极向上,弘扬正气。媒介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让人们不断积极进取,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媒介在减少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上维护着谁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媒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联网的普及,使得媒介由纸质转向虚拟。虚拟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可以说,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的而影响更大,抓不住青少年的思想构建,就会失去整个社会,因此,媒介更应该在虚拟世界进行良好舆论和观念的建树,影响青少年的观念思想,从而占领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2媒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分析。

首先,社会的支持是媒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没有社会的支持,媒介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谈,这可以由网络媒介的监督作用得以体现。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普及,这可以由一些著名的网络语言可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我国网民的数量也在呈几何增长,网络媒体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例如之前网络上出现的一些“虐熊事件”、“我爸是李刚”等事件,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在广大网民的参与下,这些事件不断传播、发酵,在网络媒体的持续关注下,这些理由都得到了解决,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起到了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媒介的引导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前一段时间网上盛传的“女孩用身体换旅行”事件,在媒体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介入下,最终以一场闹剧而终结。这件事情之所以被媒介不断跟踪,是因为如果一旦这件事情发展下去,必将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媒介就会通过报纸广播等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讲,使之深入人心,耳熟能详,从而影响和转变人们的价值观。

其次,媒介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凝聚群众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媒介通过分析世界形势,中国国情,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局面,党好的方针政策把大众的注意力和干劲引导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例如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媒介大篇幅报道下海经商,发财致富的信息,使得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大众不断为国家的富强,经济的活跃而奋斗。再如,神州飞船发射成功共,月宫1号空间站建设,申办2008奥运会,2014年成功召开apcek会议等,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鼓舞和增强了人们建设祖国的信心。

第三,媒介还能够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就像和谐社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而先进文化的传播凭借的就是大众传媒。社会失去了精神文明就谈不上和谐,媒介不但传播先进文化,同时也创造先进文化。我国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媒介承载着传承本国先进本土文化的责任,吸收和借鉴其他各国的先进文化,和本国的先进文化相融合,通过电影、电视、杂志、歌曲、戏曲、文艺等形式进行传播,从而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起到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例如《百家讲坛》、《学说中国话》等电视栏目,就能够在谈古论今中,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丰富着人们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第四,媒介应该通过捍卫社会正义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也是媒介舆论作用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只有充满正义和公平才能是和谐的,很难想象一个充满不公和争议的社会如何实现和谐。媒介应该同情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加强自身的监督功能,化解社会矛盾。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就通过关注一些弱势群体,来影响和呼吁社会正义力量。再如“城管打人事件”在媒介的关注下,个体商贩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也遏制了那些不良执法行为,缓解了对立矛盾,推动了和谐社会。

社会的和谐是人们世世代代的不懈追求,而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道路还很漫长,作为媒介要借助自己的社会功能,在公共领域发挥舆论引导、监督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和谐社会与人性哲学的关系论文 篇四

就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农村的人口依旧庞大,农民的收入难增长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个问题。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举步艰难,发展农村经济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影响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就必须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理想的状况,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顺利地进行。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我国领导比较关注的问题。每次党的全会都会提出三农的问题,从此可以看出国家领导对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现在的重要任务[1]。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云南省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三农”问题更为突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破解“三农”工作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立和谐社会”论文 篇五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各个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赋予了生态文明一张鲜活面孔。代表们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他们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但是要真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控制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而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重视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其次,应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最后,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美丽中国”,靠新经济新产业充实底气,转方式调结构面临更高的品质要求;靠生态自觉来划定底线,让生态意识深入骨髓,让环保法制刚性有力;靠文化建设打好底色,传承生态和谐的文化基因,引导珍爱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这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美丽中国”既是蓝图,也是路径。秉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中国的发展就能一路好风景。

关于和谐社会论文范文最新5篇 篇六

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民族地区的总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目前中国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理由与挑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影响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找出解决理由的正确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动中国民族关系进一步和谐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

历史与现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一定要有一个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即核心价值观,作为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能凝神聚气、团结和谐、共谋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跨越地域与民族差异的全体中国人共有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国家愿景。认同这个共同价值目标,就会减少内耗与冲突,就能达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与规范,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自由、平等、公正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协调民族关系的保障,保障每个民族、每个公民实现自由、平等、公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同时也是作为维系各民族关系的准则。诚信、友善既是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准则,也是社会交往的规范,诚信、友善的公民与民族是造就诚信、友善的社会的基础,诚信、友善地处理民族关系就能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与一致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用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原则与规则化解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找到了各族人民在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是维系国家统一、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和谐提供了价值准规与规范;为建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面对的主要理由。

目前中国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然而,各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存在,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的冲击,给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发展的不平衡理由仍然存在,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存在着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多在落后的西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的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还相当落后。从全国范围来说,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影响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2、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与民族理由的高发期。

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民族理由和民族关系带来新的冲突与矛盾,如各民族交往需求的增加与民族心理之间的隔阂存在着矛盾等。

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向发达地区、城市聚集流动,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人数不断增加。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摩擦也日益增加。而城市民族理由往往与诸多社会理由交织在一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3、民族分离主义的破坏活动影响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义的蛊惑宣传。因此,在依法打击各种分离主义势力的同时,要关心青年的发展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没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共同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提高民族地区的综合实力,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增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感,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团结、和谐就有了物质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篇七

资金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缺乏资金将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迟缓。资金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用尽量少的资金办效益最大的事,是资金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节约资源,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专业银行资金配置有效率低、产品功能单一、缺乏生存危机与发展动力,银行在客户需求的不断满足中难以持续提升收益,这对于银行微观与宏观经济都是不利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经过商业化改革,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的信用主要形式为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其发展都不够充分,商业银行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部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奉行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资金的最优化配置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可以使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基本理念。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不仅涉及到银行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客户的收益风险。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约束是非对称的,资产对客户的约束是软约束,受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价格风险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着国家金融风险的程度,对安全性影响明显。而对客户的负债是硬约束,必须偿还。要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基于稳定的银行经营,商业银行体系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损失,并且保证充足的盈利,极力消除金融风险。

传统的专业银行的经营往往不求盈利、不计成本,无法承担防范国家金融风险的责任,因而从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国民经济需求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关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银行理性的选择。

二、国民经济需求与商业银行改革的研究。

1.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资金在市场经济中是作为经济活动的纽带,用户(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需求不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存取上面,在获取收益时以更小的资金使用量为追求,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种金融的需求不断涌现。传统的国有银行一线业务员配置偏低,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设立分支结构、管理机构过滥、过多,大部分营业以客户的结算和存取为基础,产品缺乏开发的深度和经营的广度,与国民经济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除储蓄之外的金融资产形式过少,金融体系的发展不够健全,国民金融需求过于压抑,无法使金融发展多元化,增加了发展的风险,这种银行模式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扁平化管理,推进扁平化管理增加直接从业人员的比例,消除功能单一、低效的储蓄所等结构,转而发展全功能的营业结构,在最广大的程度上实现银行的功能。

目前我国的金融压抑不利于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而银行商业改革为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等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在银行的微观经营上,可以增强其竞争能力,在宏观上,集约化和扁平化管理将促进银行功能的扩展,用户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广,有利于内需的扩大,实现金融对经济的良性协助,化解当前储蓄额过高的风险,储蓄逐步向消费和投资转化,有利于直接融资比例和内需的扩大。因而,从微观和宏观上而言,商业银行的改革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

2.满足国民及中小企业日益增强的金融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资金作为稀缺资源,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因而要推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需要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将资金配置到最急需的部门,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资金的配置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分配上,过分关注大公司、上市企业和大项目上,但对国民及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低,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的5%以上,但其获得银行的资金配置的比例却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欠缺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到制约,只能向非法金融机构等进行借贷,提升了成本,并且风险增加,不利于中小企的发展。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更多的面向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理性的服务和指导,而这种纠正也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其理由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五,我国的储蓄额过高,风险大,资金过剩、流动性差也会降低其利用率,不利于财务状况的改善,因而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资金利用率,提升其发展的质量。

传统的银行过于保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弱,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性的保障生存,但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要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着手对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中外银行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会促使中国金融业的借贷压力增加,必然要提高资金的配置率来应对竞争,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其经营能力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加强,必然能够促进国民经济需求的增长。在市场中只有利益,没有永远的对手,商业银行在与国外的银行进行竞争的同时,也会借鉴与合作,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也是国民经济需求增长的内在要求。

三、结语。

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大更复杂,因而要刺激国民经济需求的发展,研究其与商业银行的必然联系十分必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民经济论文 篇八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80年代以前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采用mps。1985!1992年,为了体制转换的需要,依照1968年sna,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既采纳了sna的一些内容,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3年,联合国新修订的sna正式出版,针对这套标准,我国也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的修改,修订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方案取消了mps内容,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生产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表,此表现在已经成为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应用极为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三)资金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资金流量的核算就是以资金循环为对象,对资金循环过程予以系统的记录,并编制资金流量表。

(四)国际收支核算。

在当代世界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国际经济往来中获益。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对外经济核算,以此显示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的得失,并为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时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其主要工作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20,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年,我国经济增长7.7%,创以来的新低;但明显快于世界经济的3.2%平均增速和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俄罗斯(3.6%)、印度(4.5%)、巴西(1.0%)、南非(2.3%)等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cpi上涨2.6%,低于同年世界cpi的`平均涨幅0.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属于温和上涨。因此,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都在回落中企稳回升。

(一)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析。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增长7.8%。一到四季度分别增长8.1%、7.6%、7.4%、7.9%。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延续了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1、生产走势。

(1)工业增加值于前三个季度逐季回落,第四季度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20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6%、9.5%、9.1%和10%,前三个季度增速延续了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2)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增速较上年回落2.6的百分点,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较20回落。综上所述,从整个国民经济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较年明显回落;2013年全年呈如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有所回升。

2、需求走势。

(1)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3.2%,比年回落6个百分点并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长10.0%比2012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2013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

(2)政府消费支出增速先回落后走稳。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33.6%、21.3%、21.1%和15.1%。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增速与上半年大体持平,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实际增速反而回升3.2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4)进出口增速回落。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综上所述,2013年前三季度,从需求角度测算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与从生产角度测算的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当年新涨价因素约1.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7.7%;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占42.3%。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2012年1-12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4.5%、3.2%、3.6%、3.4%、3.0%、2.2%、1.8%、2.0%、1.9%、1.7%、2.0%、和2.5%。上半年cpi涨幅呈回落的走势,7-11月份比较平稳,12月份有所回升。

(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经济增长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经济增速为21世纪以来新低,季度经济增速在持续7个季度回落后首现回升。

(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3)净出口需求呈负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5)年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月度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2、通货膨胀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三季度回落后有所回升。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主要取决于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主要取决于食品价格涨幅回落。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篇九

暑假以来,我们放飞心情,到市内各公园、武汉科技馆、周围社区等处参观、游玩。所到之处,风景怡人,处处透出“两型社会”建设的匠心,处处体现出“两型”建设已经深入人心。

7月中旬,我到小姨的新家玩,她住在黄陂冰晶江城小区,这个小区非常漂亮,总体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地块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以三个组团中心绿化为主体组成亲水性花园式住宅,每个组团又由造型各异的绿化景点组成;小区建筑宏伟壮观,极具欧式现代风格,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再加上完善的智能安防、人车分流等配套设施,为住户们缔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家园。小姨告诉我们:“这里不仅绿化好,而且有中水利用、太阳能夜间照明等等节约资源的设施,很环保的哟!”我听完,替小姨总结了一句:“这是个‘两型’小区”

我的暑假作业写完了,妈妈带我去森林公园玩。在森林公园里,我们穿梭在树木间、草丛间感受那从缝隙中透过的阳光、那清新的空气、那神秘和优雅,感受那儿的一切。经过一个卖标本的摊点时,卖货的老大爷介绍说:“这些标本是利用枯叶抹上混着天然树脂的颜料做成的,颜色鲜艳,而且很香的…”我见它们很漂亮,经不住诱惑,吵嚷着买了几片,嗯,真的好香哦。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我还知道许多企业在采取措施搞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节约能源资源,有一些公司在回收废弃电池、废旧电器。还有,全国上下正在倡导低碳生活,等等。啊,看来,“两型”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每个人心中,正转化成每个人的行动,我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一定能够生活在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篇十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和谐社会论文。

改革开放以及由其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为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然而,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势紧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任务艰巨……这些过程与体制转轨进程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旧矛盾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况。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物质前提,但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等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农”问题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

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和体制上。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关键是转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制度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明显。我们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形成合理、公正、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因素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应通过改革,形成一种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这种利益调节机制的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基础。

我国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传统体制中某些重要环节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权力运行的特殊性,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也为了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严格限制其介入的领域,并且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我国在体制转轨中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置,但权力市场化问题依然存在。

可以说,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是导致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机制本身的缺陷和社会调节机制的不完善,而且还使这两种机制产生扭曲,加剧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要素市场化滞后问题。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进展是重塑了多元市场主体,实现了产品市场化,但在要素市场化方面进展明显滞后。这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基本要素市场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劳动力是最早市场化的要素,这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然而,随着农民的非农就业从短期流动向长期性、职业化转变,有关制度安排已经明显滞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成为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中的突出问题。

从和谐美学看和谐社会论文 篇十一

一、技术的介入,使得人类的艺术长河中诞生除了新的艺术门类――摄影、电影、电视、数字艺术。

世界上的第一部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依赖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随着电影技术发展成熟与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电影成为一种把握表现客观世界的艺术形态,被称为第七艺术,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也被称为第八艺术。而信息社会催生的新媒体艺术,《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里特认为,主要特征是先进的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创造出的虚拟艺术、视像艺术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和行为。新媒体艺术不再是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相似的品类,而是采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的艺术探索实践的总称。[2]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即技术化艺术。技术促使了艺术的发展与产生,艺术家也勇于驾驭新技术,将创造性融入社会的变革中。因此我们可以称,这种由科学原理、技术手段、艺术规律所创造的,与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摄影、电影、电视、数字艺术等现代艺术为技术艺术。

(一)这些艺术种类,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感动、人生境界的提升。

(二)其次是技术艺术制造的美。

从1968年的电影《200l:太空漫游》中对数字技术的初试牛刀,人类的影像艺术便越加奇幻和多元,的《阿凡达》,则把数字电影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也使得电影不再以照相为本性,而代之以合成性或者生成性,一种新的电影美学――“虚拟”美学――也随之诞生。[5]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玩转了数字技术为我们带来一场立体视觉表演的盛宴,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无不是运用最新技术的体现,而中国馆里“复活”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用技术为传统艺术带来了复兴。

(三)第三是技术多元的美。

技术美其实是大工业生产工业设计的产物,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迫使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予以革新扩大销路,也刺激了技术朝着更高的审美水平发展,为了生活实用,产品的设计外部形态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人性化。这也让作为实现技术艺术的装置本身,具有工艺美。从希腊神庙到扎哈?哈迪德如梦似幻的流线型建筑设计,建筑最能说明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材料与技术构成了建筑,而建筑本身又具有比例、均衡、稳定、韵律等形式美。许多工业产品如当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乔布斯的“苹果”,更是技术与产品简洁美的完美体现。

二、从这一点来说,技术美学的美学形态应当主要是指“介入的技术美”――即有此技术才有此艺术。

当然在技术的历史发展中,应当包含另外两种,一是自然技术美,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具有审美价值,独具慧眼的发现美,这种审美选择形成了自然技术美;二是融合技术美,如传统艺术中隐而不现的技术,如乐器与绘画工具,这一时期的技术完全是为艺术而艺术。就现代来说,介入的技术美才是技术美学的主要美学形态,《考工记》有云,“材有美,工有巧。”技术本身就具有美;而机器的批量生产,尤其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实现后,技术装置本身也具有一种工业美,这一点在人们使用的各种电子设备中有最直接的体现;而由技术创造出的美,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的美,是技术美学的内在核心。

三、由此可以总结技术美学的特征。

一是重物质,没有技术的物质基础,没有技术装置,就没有现代艺术,新的物质不断创造造就新的艺术不断产生,卢米埃尔兄弟依赖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才有了电影。

二是守理性,无论如何技术艺术仍然是以技术为基础,由技术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感性思维融合,以真求美。

三是求应用,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这一点在建筑与工业设计中结合完美。

四是想象力,技术发展开掘了艺术想象力,并使之得以实现,数字技术使得我们在电影中创造出了大型灾难场面、太空、怪兽,《阿凡达》是这种想象力的集中展现。

五是虚构性,技术艺术为我们带来了一种亦真亦幻的虚拟美,《侏罗纪公园》、《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等影片中,制造了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虚拟美。它让手工创造的艺术变为机器批量制造的艺术,艺术复制取代了艺术唯一,创作主体由个体变为群体,艺术创作变为群体制作,电影与电视艺术作品的呈现即是如此,一台晚会、一部《蝙蝠侠》,都是群体协同制作的产物;而技术艺术所能够产生的虚拟美,让艺术作品由对现实的观照转变为对模拟空间的肆意想象,外星人、神话传说、外层空间、神秘原子世界等,人们一次次制造出视觉奇观,观众一次次被震惊,这时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取代了膜拜价值,成为一种视觉惊奇的狂欢,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文化。

无论如何,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的三大追求,而美又是最高层次的,在技术艺术中,技术的根本目的还是为美服务,技术促进艺术审美的创造,新的审美趣味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技术美学是联结冰冷的技术世界与诗意的人性世界之间的一条温馨纽带。[8]它让我们更好地诗意地理解世界,诗意地改造世界,诗意地栖居,我想这就是技术美学的意蕴与价值所在。

从和谐美学看和谐社会论文 篇十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改善当前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如何使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状态?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简单地说,“社会”就是“人们生活共同体”,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个人依赖社会,社会约束个人。社会约束个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约束个人的意识与行为,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维护社会秩序;二是通过利益调节,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防止社会分裂。社会约束个人的程度达到适中,社会便均衡和谐。倘若约束力太强,个人的自由度太小,就会觉得压抑而产生不满或怨恨情绪,个人的能力也不可能充分发挥;相反,约束力太弱,人的行为和欲望得不到控制,各种非法行为就会增多,利益分配也将得不到调节,从而将造成社会失控或混乱。随着个人私欲的不断增强,摆脱社会约束的欲望也会越大,而社会的约束力也必须相应地增强,才有可能继续保持社会的和谐。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具有浓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并具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夫与妻、兄弟与姐妹,以及亲属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等方面的关系。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严密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保障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人与自己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人类为了满足心理、情感和目、耳等器官的需求而创造的文明通常称为“精神文明”,它包括各种信仰、信念和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此类文明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节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和谐与平衡,各类文学艺术和娱乐活动具有愉悦心灵、舒缓神经、消除疲劳的功能;二是调节心理平衡,以慰藉因困难、失败或挫折而形成的`忧虑、悲伤、惶恐、焦躁、冲动等情感,具有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缘”或“缘分”、“命”或“命运”、“运”或“运气”等等信念,虽然有其消极的因素,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具有自我安慰的功能,使人在受到挫折、失败时不致于走上犯罪道路或作出非理性的行为。这种调节心理平衡的机制对维护传统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支配能力和使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佳状态,即人类在获取、支配、使用各类物质、能量、信息时,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避免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即防止滥伐滥采各类植物和滥捕各类动物,以保护生态多样性。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能量的效能,以降低物质和能量的消耗。财富大量积聚的代价是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向自然界的过分掠夺。据研究,人类现在1年所消耗的矿物燃料,相当于在自然历史中要花费100万年所积累的数量。四是有计划地开发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着想。人类为与自然和谐所建立的规范、原则和方式,可称之为生态文明。

据上,“和谐社会”内涵丰富,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和谐不能说是和谐社会,而是包括人与社会融洽、人与人和睦、人与自我平衡、人与自然协调等内涵,它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崇尚稳定,追求和谐,祈求平安,强调互助,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均是中华文化“和”的思想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以恢复其活力,提升其质量,使之具有现代性。均衡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国家和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也可借鉴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为我所用。

从和谐美学看和谐社会论文 篇十三

(一)。

所以,当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radbruch)在其《法哲学》(1932年德文版)一书中主张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法律的本质,并且要求建立一门法美学(aesthetikdesrechts)之时,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法的世界”和“艺术(美)的世界”之间的隔膜给现代人类的心性所造成的深刻影响。拉德布鲁赫指出,随着文化领域的特定化,法与艺术逐渐趋于分化,甚至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法是文化构体(kulturgebilde)中属于最为僵化的一种,而艺术则是变动的时代精神最为灵动的表达形式,两者处在自然的敌视状态。那些富于才情的浪漫诗人甚至咒骂法律,把它们看作是“每时每刻折磨人的心灵、令人恐惧的东西”[2]。我们在学术史的发展中发现:正是由于法律和艺术(美)分属不同的精神领域的缘故[3],那些早年抱持“寻找一份体面的职业”投考法学院的才华横溢的学子们(如歌德、席勒、马克思、雅斯贝尔斯),不堪承受法律所造成的“心灵的折磨”,后来又纷纷放弃从事法律职业。

我们还可以说,法律的语言具有精确的意义和所指,但由于它们是需要专家操作或“表演”的语言,是一种由高度发展的文字伪饰过的语言,它们也就不那么贴近人们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感性生活,而总是与普通人的感性直观保持着一种“距离的间隔”,有时甚至会抑制人们通过审美的自由追寻“终极愉悦”(极乐)的那种渴望和冲动。这样,至少就近现代的所谓“法学家的法”(juristenrecht)而言,它们表面上愈来愈丧失了令普通人感到亲和愉悦的直观的趣味,这亦无形中遮蔽了它自己独特的审美的性质和价值。

(二)。

[1] [2] [3] [4] [5]。

和谐社会论文参考 篇十四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改革开放以及由其释放出来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为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然而,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形势紧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任务艰巨……这些过程与体制转轨进程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旧矛盾呈现出异常复杂的状况。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物质前提,但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等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已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三农”问题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

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发展不仅仅是上项目、拉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和体制上。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关键是转变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体制创新。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粗放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和生存环境,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制度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明显。我们应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形成合理、公正、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因素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应通过改革,形成一种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这种利益调节机制的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基础。

我国改革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传统体制中某些重要环节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问题。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权力运行的特殊性,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也为了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严格限制其介入的领域,并且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我国在体制转轨中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置,但权力市场化问题依然存在。

可以说,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是导致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机制本身的缺陷和社会调节机制的不完善,而且还使这两种机制产生扭曲,加剧了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要素市场化滞后问题。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进展是重塑了多元市场主体,实现了产品市场化,但在要素市场化方面进展明显滞后。这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基本要素市场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劳动力是最早市场化的要素,这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然而,随着农民的非农就业从短期流动向长期性、职业化转变,有关制度安排已经明显滞后,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社会保障成为劳动力要素市场化中的突出问题。

从和谐美学看和谐社会论文 篇十五

电视剧《琅琊榜》自开播以来便广受好评,大结局当日更是创下了网络点播量和收视率双第一的佳绩,其影响力甚至扩散到国外,在美、日、韩等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出现了国产剧仅靠口碑走出国门的“病毒式”传播。继《甄传》之后,《琅琊榜》之所以能够再度掀起海内外观众的观看热情,其画面的精致和美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着重分析《琅琊榜》的画面美学特征。

一、严谨的画面构图。

从表现手法来说,电视剧拍摄时需要注意场景设置、演员走位,以及相应镜头的运用和画面构图。以《琅琊榜》为例,无论是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拍摄的主体都处于焦点位置,陪体分布和谐、有层次感,画面构图非常严谨。比如,第1集第2场戏,梅长苏于噩梦中惊醒,披头散发坐在矮榻上,镜头缓慢拉近,画面中梅长苏始终处于画面的几何中心位置,让观众有一种走入场景空间的微妙感觉;作为陪体的门和远山层次分明,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同一集中,誉王走进驿馆时,镜头随之移动,他穿过厅堂、房门、幔帐,一直到进入内室,其始终处于画面中心。按照距离计算,在这个镜头中誉王走过大约8米距离,但由于其始终处于中心位置且画面平稳和谐,让观众感觉仿佛是跟随着他进入内室细探锦囊中的答案,很容易就被带入到剧情之中。电视剧需要依靠对白推动剧情发展,因此画面中出现两三个人物主体时,就需要较强的构图能力,特别是运用移动镜头拍摄时,若是构图不善,就可能会模糊演员对手戏的重点,影响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琅琊榜》第一集中,梅长苏和蔺晨相对而坐商量进京事宜,两人是十几年的好友,蔺晨担忧梅长苏进京后的安危,而梅长苏明知身体不济却坚持要完成执念,两人视线交汇、地位对等,谈话氛围友好但沉重,所以在镜头运用上主要以平视固定镜头为主,插入少量对切镜头。而梅长苏与谢玉是敌人,在第23集狱中对峙时,两人之间剑拔弩张,并无平起平坐、心平气和的可能,所以画面中两人交错而坐,分别处于黄金分割区域。谢玉头顶的自然光隐喻了其最后一丝希望,而处于阴暗中的梅长苏则正以谋士身份算计人心。在整个对峙过程中,梅长苏步步紧逼,谢玉从不屑一顾、疑惑、震惊、挣扎到无奈,最后揭晓了赤焰军旧案的真相。在自然光下,其表情和语气变化丰富,面部细节拿捏到位,面部特写镜头居多,反映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外,排除掉闪回镜头和誉王夏江商谈的镜头,在两人对峙的22分钟内,梅长苏有两条移动轨迹:第一条是梅长苏从画面右边走入牢房,第二条是从牢房栏杆旁走到谢玉对面,两次移动都谨遵视线原则;而谢玉也有两次移动:一次是暴怒之后冲向梅长苏,一次是无奈之下走到小窗户底交代真相。这场对峙戏中固定镜头、轨道镜头、摇臂镜头运用丰富,完整连贯地展示了梅长苏和谢玉的最后一次正面对决,将剧情推向了又一个高潮。《琅琊榜》还采用斐波那契螺旋线(俗称“黄金螺旋”)构图方式,在过肩镜头中将主体人物放在螺旋中心,而背景人物则处于螺旋外围,以增强电视剧画面美感。比如,第2集秦般若为誉王分析局势时,一身红衣立于誉王面前,分析誉王与太子夺嫡的优劣势,秦般若长久地站立于画面的螺旋中心,正在聆听的誉王则背影模糊,处于螺旋线外围,6次镜头切换都没有改变秦般若处于黄金螺旋中心的布局,看着非常舒服,有较强的代入感。类似的构图在剧中多次出现,如第21集至22集的谢府混战中,谢玉时而处于亮处,时而处于暗处,站立于螺旋中心;最后,长公主出面力挽狂澜结束对峙时,与誉王、卓家和谢玉周旋,长公主多处于黄金螺旋中心位置,其余人背影则处于螺旋尾部,虽模糊却关系分明。《琅琊榜》严谨的构图使得画面主体突出,视觉焦点始终处于画面构图中心,而陪体则灵活自然,层次多元化,配合着主体完成镜头语言表述,既烘托了氛围又补充了画面信息,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审美习惯上的对称美。

二、考究的画面细节。

《琅琊榜》在人物服饰妆容、道具、画面构图等方面都追求极致的画面美感,注重细节处理。剧中演员妆容精致,服饰讲究,道具一丝不苟,场景设计严格遵守魏晋风格,唯美的画面极具震撼人心的惊人力量。在演员妆容方面,男性角色以修饰脸色为主,靖王和蒙挚等武将英气十足,梅长苏也没有刻意掩饰右眼的伤痕;女性亦是以淡妆为主,仅有反派角色秦般若画有眼线,越贵妃化了汉朝流行的“时世妆”,其余女性角色都是裸妆风格。在演员服饰方面,《琅琊榜》为演员准备了上千套服装,主演配有朝服、吉服和便服,靖王和霓凰郡主等武将还有盔甲戎装。在服饰颜色方面,位阶越高的角色服饰颜色越深,正符合南北朝时期以黑为尊的文化。如,靖王从郡王到亲王、太子的过程,服饰的颜色就从暗红、正红到黑色,配合着角色地位的变化。在服饰花纹方面,皇帝对襟处的龙纹、霓凰郡主白色便服上的暗纹严谨考究。在服装制式方面,所有服饰均右衽,服装面料也选用与角色身份相匹配的棉麻和绸缎等。该剧在配饰方面同样认真,梅长苏头戴的和田玉冠帽与谢玉、飞流等人所戴的材质皆不同,衣襟前配饰的悬挂也是男左女右,有碧玉也有玉珏。与其他粗制滥造或过度奢华的古装剧相比,《琅琊榜》的服饰细节可谓讲究到了极致。不仅是演员的妆容和服饰设计精致,《琅琊榜》的道具和动作设计细节也非常讲究。画面场景中出现的家具都是按照古画上的样式打造,夜场戏均以烛光作为光源,未使用大暖光灯简单代替。隐喻六部的竹板和信物玉蟾也都风格古朴,有明显的手工雕刻痕迹,非机器打磨而成。此外,演员的动作也细致入微,大量的特写镜头放大了演员的动作,比如梅长苏喜欢搓手的细节就贯穿全剧。对细节的极致苛求使画面极具美感,极大提高了该剧的艺术水准。

三、独特的画面风格。

色调决定了电视剧的感情基调,《琅琊榜》十分注重色彩搭配和对自然光的利用。剧中的故事主线是梅长苏历经重重困难平反冤案、扶持明君,导演使用了冷暗色系映衬主角的处境和压抑的情感,而在人物年少时的闪回镜头中,画面色彩明快,靖王、梅长苏和霓凰身上都充满着青春飞扬的气息,与整部剧的色彩基调形成鲜明对比,更映衬了主人公身份转变而引发的心理变化。从人物设定上看,梅长苏是一位弱不禁风的谋士,脸色苍白如纸,常年缠绵病榻,因而室内戏居多。在江左盟的府宅里,梅长苏常常卧坐看书或品茶待客,温润儒雅。室内正中一个矮榻,一排书架、一个条案、四个烛台,简简单单的几件清雅家具,充满了空寂的禅意。而江宅之外就是崇山峻岭,宛若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在京城的苏宅里,梅长苏常常拥裘围炉,与王侯将相交谈品茶,搅动京城风云。苏宅是个三进院落,透出儒雅的中式古典风格,落地窗更是点睛之笔,不但创造了开阔的视野空间,还使四季风景尽收眼底,与室内的质朴素雅交相辉映。而戏中皇宫、宁国侯府和其他达官贵人的府宅,壮丽华贵的装饰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自然极简主义的风格则突出了名士的优雅风骨。梅长苏以谋士身份亮相,服饰以灰白布衣为主,无论是在江宅还是在苏宅,都仿佛是从水墨画中走出的青年书生。靖王和霓凰郡主都是戎马将军,府宅古朴大气,人物身披铁甲神采奕奕,穿戴华服英姿飒爽,即便是身着便服也难掩飞扬的神采。《琅琊榜》的画面就像水墨画,在色彩绚丽的古装戏中脱颖而出,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厚重的画面内涵。

电视剧是视觉文化的产物,画面不仅展现了剧情和人物关系,还表达了独特的精神内涵。该剧借助镜头画面,抒发了家国情怀,突出了坚守信念的力量,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值得赞颂。在细节方面,该剧也处处传递正能量,比如在第21集中,谢府混战之后,梅长苏吩咐蒙挚在围猎时用话语敲打南楚宇文暄,以免南楚使团知晓大梁皇家秘密后,误会大梁武将皆是弄权之辈,趁大梁内斗升级而在边境生事。通过电视剧画面放大了对白中的情感,梅长苏寥寥几句的叮嘱就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人物的正义感和理想。剧中,大梁皇帝为保皇权罔顾百姓死活、纵容冤假错案,仅为一点猜疑就嗜子杀友;太子和誉王为争皇位不遗余力争恩宠,肆意拉拢朝臣,不分对错只看立场,导致大梁朝堂上文不思政、武不思战,以致在该剧结尾处,大梁国四面楚歌,无一员武将肯出征对抗大渝,只能是梅长苏大义赴死。而在一片混沌之中,靖王恪守原则和本心、不愿算计人心,梅长苏匡扶正义、追求大公,电视剧传递的正是这种心中向善、追求光明的高尚情怀。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 篇十六

所谓“和谐”,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顾名思义,“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不久前,有件看似平凡的事就让我深有感触,使我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现在,大街上的小偷真可谓是“层出不穷”,昨天我就看到一群,他们像刚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地东张西望。刚要下手时,被旁边的一个老爷爷看见。只见他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小偷偷东西啦!”周围的其他人闻声而来,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起向那个小偷扑过去,不出200米,大家就把小偷追上了,将他擒获,并把他送到了派出所。事后,那些见义勇为的群众纷纷说:“现在我们最痛恨的就是那小偷。我们要团结起来,见一个抓一个,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宁、和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有人情味。曾在一篇报道上看到:一些渔民在台风期间为了捕鱼而冒险出海。不料,海浪汹涌澎湃,如千条巨蟒挣扎着、盘旋着。一个巨浪咆哮而来,将渔船打翻,使渔船和渔民瞬间消失在大海里。当渔民家属们听到这个坏消息后,无法承受,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点燃这些渔民家属对生活的信心,立即组织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慷慨解囊,把带着颗颗爱心的钱送到这些渔民家属们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政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和谐社会与经济哲学的论文 篇十七

[摘要]民生文化是以“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应有内涵,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改革开放30年,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注民生,打造民生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基石。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同时,弘扬健康文化就是构建健康民生,健康民生就是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民生文化;和谐社会;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探索民生文化发展新思路。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上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打造文化民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在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提升镇区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创新思路,通过建机制、建队伍、建设施,以“重内容、重形式、重品牌、重质量”为理念,构建以镇文化站为中心、辐射全镇3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的管理模式,发挥传承文化品牌的引领作用,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文化特色队伍。紧紧围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强力打造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文化平台,推动民生文化和谐有效地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农村“草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谋求民生文化发展新思路,是摆在领导和从事“大众文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对全镇3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摸底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看书读报占5.1%,看电视占13.20%,陪家人、朋友闲聊占17%,逛街购物占12.3%,上网占19.7%,打麻将、打牌占31.1%,其他占1.6%。从这结果来看,现代农村的实际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仍然比较单调贫乏。

2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推动民生文化大发展。

梅李镇有4块大型的文化广场,分布在镇的东西南北,镇中心以江苏省乡镇排名第一的聚沙公园和全民健康活动中心为活动地域,既方便了广大民众,又让“草根文化”和现代时尚四面开花,让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植根于百姓之中。推动民生文化,就要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梅李镇三年举办一次的全镇性体育文化艺术节,就是引导广大人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提升文化消费的热情,此外,还引导民间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3打造民间风俗文化品牌。

梅李镇历来乡风淳厚、富饶繁华、书卷传香、乡民贤达。“梅李灯会”在梅李镇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盛名久远。梅李灯会,俗称“调龙灯”,最初在元宵节前后,孩童牵着兔子灯,举彩灯戏嬉于街头,后为成人代替,愈调愈盛,三月达到高潮,故民间有“梅李调龙灯三月兴‘的说法。据史料记载,1933年是最盛的一次灯会,万人空巷,观者塞途,常熟城区及各乡镇不少人都雇船或摇船来看灯,梅塘通海桥至新桥河面,都停满船只,镇上大家小户都要招待亲戚。梅李镇党委政府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秉承“服务发展大局,突出时代特征,弘扬特色文化,满足人民需要”的理念,历年来不断推进梅李灯会的传承和发展。梅李文化站于开始,成立制灯小组,并在每年暑期开办梅李灯制作培训班,使制灯扎灯爱好者的队伍日益壮大。连年来的大型灯会,使梅李美名远播,目前,有几家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参与进来,为梅李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强文化遗存挖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梅李特色文化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落实措施,根据上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要求,20,梅李镇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公室,认真开展对“龙园茶馆”“梅李饭粢糕”“梅李灯会”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文化形式推陈出新,使它们成为广大民众广泛参与的一个文化活动形式。在趣味性、知识性、形象性、群众性、针对性及经济发展等方面下工夫,不断丰富内涵,提升发展水平,使之贴近群众,雅俗共赏。文化艺术活动应常办常新,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机,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在促进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增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梅李镇以满足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形成了三年一届大型体育文化节,广泛开展以文化惠民活动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活动。梅李三年一届的全镇性体育文化节,形成了一个地域文化品牌,打破了“上面动,下面不动”的局面。文化节的活动,吸引了上万农民朋友踊跃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了各个演出队的作用,形成“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5多元投入,为打造民生文化提供资金保证。

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加快民生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民生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与各社区和村落的文化设施建设是分不开的,这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也需要全社会来关注文化设施的建设,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等方法,来促进民生文化的繁荣。总之,民生文化绝不是“唱一首歌”,更不是“演一场戏”,而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只有真正把文化建设放到保民生的高度上,才能让老百姓在实实在在的“保民生”中得到精神的满足,社会才更和谐。